财富滚雪球般增长。他没有止步于金融游戏,很快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,目光投向实体产业。他专挑那些有技术潜力但经营不善、濒临破产的小公司,用极低的价格收购,然后输入资金,引入管理,整合资源,化腐朽为神奇。他的手段快准狠,在业内很快有了名气,也树了不少敌。但他不在乎。他目标明确,像一台精密运行的机器。
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。只知道这位新崛起的陈老板背景神秘,行事低调,出手却极其狠辣。他几乎不参加任何公开的社交活动,办公室永远是最简单的黑白灰三色,像一座沉默的堡垒。
他的办公桌抽屉最底层,压着一张已经有些褪色的绿色银行卡。提醒着他一切的起点。
他的目光,始终盯着一个地方——李哲的公司。“哲亮科技”,上市企业,风光无限,李哲是创始人兼CEO,媒体宠儿,青年才俊,经常出现在财经新闻里,侃侃而谈他的商业理念和成功学。
陈亮看着屏幕上李哲志得意满的笑容,眼神没有任何波动。只有熟悉他的人才可能发现,他放在桌下的手,指节捏得微微发白。
三年里,他像最耐心的猎人,研究“哲亮科技”的一切。它的优势,它的弱点,它的资金链,它每一个投资决策。他甚至能大致推算出李哲每一步的意图。
机会很快来了。“哲亮科技”激进扩张,投入巨资上马一个新项目,资金链绷紧到极致。同时,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突然掀起了价格战,导致“哲亮科技”核心产品利润大幅下滑。
陈亮知道,时候到了。
他调动了旗下所有能调动的资金,联络了暗中布局已久的几家关联公司,如同潜伏已久的群狼,露出了獠牙。
股市上,突然出现大量“哲亮科技”的抛单,股价应声大跌,恐慌蔓延。
媒体上,开始密集出现质疑“哲亮科技”新项目前景、资金链问题的负面报道,来源不明,却刀刀见血。
董事会里,几位一直被李哲压制的小股东,突然变得强硬起来,联合发难。
李哲焦头烂额,四处灭火,寻求融资,却处处碰壁。他感觉有一张无形的大网,从四面八方收拢,每一根线都精准地缠在他的要害上,越收越紧,让他窒息。他查不到对手是谁,只觉得那手法老辣而熟悉,带着一种冰冷的、彻骨的恨意。
最终,“哲亮科技”股价崩盘,资不抵债的消息被坐实,不得不宣布进行资产重组。
而陈亮的投资公司,则以“白衣骑士”的姿态,提出了收购方案。方案条件苛刻,几乎是羞辱性的低价,但却是目前唯一的救命稻草。
李哲别无选择。
收购签约仪式安排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室。镁光灯闪烁,长枪短炮对准了签字台。
李哲到的很早,或者说,他一夜未眠。西装依旧笔挺,但眼里的血丝和眉宇间的憔悴无法掩饰。他坐在那里,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,等待着那个神秘的、即将吞掉他心血的人。
会议室的门开了。
记者们的镜头瞬间转过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