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四下午的自习课,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洒在教室里,仿佛是一道无形的界线,将教室一分为二。
界线的这边,前排的男生们正围在一起,对着一道物理大题展开激烈的争论。他们的课桌上铺满了草稿纸,上面画满了各种受力分析图,箭头横七竖八地指向各个方向。王浩手中的铅笔在“摩擦力”三个字上戳出了好几个小坑,他激动地说道:“肯定是静摩擦!你们看这个小车明明是静止的,动摩擦得滑动才行啊!”
然而,坐在他对面的男生却立刻反驳道:“但它有运动趋势啊!就像你推桌子没推动,桌子和地面之间也是静摩擦!”他的声音虽然压得很低,但却透露出一种较劲的兴奋。
两人你来我往,互不相让,其他男生也纷纷加入讨论,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笔尖划过纸面的“沙沙”声,就像春蚕在啃食桑叶一般。
而在界线的另一边,后排的女生们则显得安静许多。她们正传看着一本新买的《青年文摘》,封面上是一幅秋日山林的照片,金黄的枫叶仿佛要从纸页里飘出来,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。林小夏用手指点着其中一页:“这个散文写得真好,你看这句‘秋风是最耐心的画家,把银杏叶染成琥珀色’,比物理课本上的‘加速度’好懂一百倍。”旁边的女生接过杂志,小心翼翼地折了个角:“等下借我看看,我最近写周记正缺素材呢。”
孙美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,正好在这道“界线”中间。她面前摊着一本数学练习册,第23页的函数题已经看了快十分钟,题目里的“定义域”“单调性”像一串绕口令,怎么也记不住。她试着在草稿纸上画函数图像,笔尖在坐标轴上犹豫了半天,画出的曲线歪歪扭扭,像条没力气的小蛇,和课本上光滑的抛物线完全不一样。
“美琪,你看这道几何题。”陈佳佳的声音从旁边传来,她已经解完了半页题,草稿纸写得整整齐齐,步骤标得清清楚楚,“辅助线只要连接对角线,就能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,面积一下子就好算了。”她把草稿纸推过来,上面用红笔标了个小小的“关键”,像在给迷宫画了条出路。
孙美琪盯着那道辅助线,突然觉得有点羡慕。陈佳佳总能很快找到理科题的“关键”,就像天生带着一把钥匙,而自己手里只有一串没头的线,怎么也打不开门。她勉强笑了笑:“我还是没看懂,为什么非要连对角线啊?”
“因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(上底+下底)×高÷2,可题目里没给高啊。”陈佳佳耐心地解释,手指在“三角形面积”几个字下面划了道线,“分成三角形后,两个三角形的高是一样的,就能用已知的边长算了。”
孙美琪点点头,心里却还是空落落的。这些道理听起来很简单,可到了自己脑子里,就像被蒙上了层雾,怎么也看不清。她想起初中时背《岳阳楼记》,只用了半小时就背得滚瓜烂熟,老师还在班里表扬她“语感好”;可现在面对数学公式,背了好几遍,过一会儿就忘得一干二净。
“实在不行就先放放。”林小夏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,手里还拿着那本《青年文摘》,“你看你记散文那么厉害,说不定天生就适合学文科。我妈说,人就像植物,有的喜阳,有的喜阴,没必要非要逼着自己长在不喜欢的地方。”她从口袋里摸出颗橘子糖,剥开糖纸递给孙美琪,“吃颗糖吧,甜的东西能让人变开心。”
橘子糖的甜味在舌尖散开时,孙美琪突然觉得眼睛有点酸。她不是不想学好理科,只是每次努力的时候,都像在逆着风走路,累得喘不过气。就像物理课上贾老师说的“参照物”,别人以理科为参照物,觉得学习是“匀速前进”,而自己以理科为参照物,却像在“静止不动”。
放学前十五分钟,数学老师抱着一摞测验卷走进了教室。白色的试卷被“啪”地放在讲台上,最上面的那张卷角有点翘,露出个红色的分数“95”。老师推了推眼镜:“这次测验难度不大,基础题占了70%,大部分同学都能及格,但还是有几个同学基础不太扎实,得加把劲。”
试卷一张张传下来,孙美琪的心跳得越来越快。当她拿到自己的试卷时,手指先在卷面上捏了捏,才慢慢翻开——62分,红色的数字像个小小的感叹号,印在试卷右上角。最后一道函数题几乎空着,只写了个“解”字,旁边被老师画了个大大的红叉,像在纸上贴了个小标签。
“最后一道函数题,其实不难。”老师在讲台上讲解,“只要记住‘单调性的判定方法’,先求定义域,再看导数的正负,步骤很清晰。”他在黑板上写下一串公式,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很响,却像隔着一层玻璃,传不到孙美琪耳朵里。她盯着试卷上的红叉,突然没了力气,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。
“别灰心,这次基础题你对了不少。”陈佳佳悄悄碰了碰她的胳膊,“这道函数题我给你讲,其实就是步骤多了点,记住方法就行。”
孙美琪摇摇头,把试卷折了折,塞进书包最底层,压在语文笔记本下面。她不想让别人看见那个62分,更不想让自己看见。就像藏起一颗没成熟的果子,知道它不够好,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让它变甜。
放学时,孙美琪背着书包走出教室,路过走廊的公告栏时,被一张红色的纸吸引住了——是“高一选课意向调查表”,上面用黑体字写着“文科:历史、地理、政治”“理科:物理、化学、生物”。她的目光在“历史”两个字上停了停,心里突然像被打开了一扇小窗。
原来不是所有人都要学理科的。就像有人喜欢用公式解题,有人喜欢用文字表达;有人能看懂函数图像,有人能记住散文里的句子。她摸了摸书包里的语文笔记本,里面记着她摘抄的句子,字迹比数学公式工整多了,页面上还画了小小的枫叶图案,是上次学散文时随手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