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我把这句话写进了小日记:
“我好希望有一天,我发的信息,会成为你手机里那个‘必须赶快回复’的提醒。哪怕只有一次。”
然后,我在标题栏里写下了那天的关键词:
“风有点大,灯光很稳。我也是。”
第二章:如果说以后都不用对你讲客气
最近我越来越擅长“假装不在意”这件事了。
比如,每次拍社团视频,我都会提前一个小时到,但如果你问我为什么,我就会理直气壮地回答:“我要找角度啊,要踩点位啊!”
实际上,是为了可以不动声色地观察他走进教室,然后第一时间把镜头调成自己喜欢的焦段。
不是为了拍他——不敢。
但只要他出现了,整段素材都自动变得“值得保存”。
季舟学长是那种没有特别闪耀,但你总是忍不住看他一眼的人。
他不是很高调,穿得也很普通,讲话没什么金句,朋友圈不是风景就是社团通知,像一杯刚泡开的柠檬水,干净,清爽,不黏人。
但我偏偏,就是喜欢这种味道。
那天拍完采访视频,我们几个人在摄影教室整理设备。
他站在我身后不远处,低着头拧脚架。
我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了,突然脱口而出一句:
“你对谁都这么客气吗?”
说出口我就后悔了。
语气听上去居然有点像“吃醋”——哪来的底气啊林聿?你俩连普通朋友都算不上好吗?
但他竟然抬头认真想了想,然后笑了一下,说:
“差不多吧。除非特别熟,不然我不太会让人觉得我在靠近。”
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躲闪,反而有点像自嘲。
我心里“咚”地一跳,然后迅速接了一句:“那……如果以后不用再对我讲客气呢?”
话刚出口,我几乎想咬舌自尽。
空气安静了两秒。
我低头猛盯着地上的快门线,手心开始出汗,脑袋一片空白。
结果他突然笑了,说:
“好啊,那我以后见到你就说——‘哎,来啦,欢迎光临’。”
他说这句话的时候,眼角弯着,像在开玩笑,可又不完全像玩笑。
那一瞬间,我居然听见自己心里“砰”的一声。
仿佛真的进了一家咖啡店,而他就是那位店主,站在吧台后对我说:“欢迎光临。”
那天回宿舍的路上,我一个人坐在海边的长椅上,打开微信,把“欢迎光临”打了三次,又删了三次。
最后还是没发出去。
我只是在备忘录里,写下一句话:
“如果说以后都不用对你讲客气,那是不是就可以名正言顺地,想你多一点?”
其实我也知道,他说的“欢迎光临”只是句玩笑。
就像便利店的录音播报,谁来都说,但没人真的在等你。
但对我来说,那天的“欢迎光临”,比任何一句“我喜欢你”都还要动听。
它像是在告诉我,哪怕只是一瞬间,我也曾被允许靠近他的世界。
从那天起,我有点执念上了这个词。
我开始幻想,如果有一天,我们可以一起去旅行——比如去海岛,去山城,去巴黎——他会不会也在旅馆门口笑着对我说:
“来啦?欢迎光临我心里的巴黎。”
——当然,这些话,我一句都没说出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