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第一章 急诊室的“外行”建议

市一院急诊室的空气永远弥漫着消毒水和焦虑混合的味道,尤其到了夜班,走廊里的脚步声、监护仪的滴滴声、家属压抑的啜泣声缠在一起,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。

我攥着白大褂的衣角,指尖微微发紧。今天是我轮转急诊的第三天,作为医学院刚毕业的实习生,我连给患者扎针都要在心里演练三遍,更别说处理那些突发的急症。带教老师李主任是急诊室出了名的“火眼金睛”,但也出了名的严格,上午我因为递错了听诊器,还被他当着患者的面训了句“基本功都不扎实,怎么当医生”。

“小张,过来搭把手!”护士站的王姐朝我喊,声音里带着急茬,“抢救室三号床,老年男性,意识模糊,家属说有糖尿病史,血糖已经测了,数值还没出来。”

我赶紧跑过去,推着床边的治疗车跟在李主任身后进了抢救室。床上躺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,脸色蜡黄,呼吸有些急促,家属在旁边抹着眼泪,嘴里反复念叨:“早上还好好的,怎么突然就晕了……”

李主任已经开始查体,手指搭在老人腕上摸脉搏,另一只手掀开老人的眼睑看瞳孔:“体温37.8℃,脉搏102次/分,呼吸23次/分,血压130/85mmHg。有糖尿病史,首先考虑酮症酸中毒,先静脉补液,用生理盐水,同时查血气分析、电解质,再抽个血培养。”

护士立刻行动起来,针头刺入老人手背静脉时,老人哼了一声,意识似乎清醒了些,但眼神还是涣散的。我站在旁边,目光无意识地落在老人的手上——那是一双布满皱纹的手,指关节有些变形,指甲盖泛着淡淡的青紫色,最奇怪的是,老人的左手无名指根部,有一块硬币大小的暗红色斑痕,边缘还带着点脱皮。

就在这时,一个清晰的声音突然在我脑子里响起来,不是谁在说话,更像是一种直接钻进意识的信息:“诊断:布鲁氏菌病合并感染性休克,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。依据:左手无名指布鲁氏菌疹,低热、意识模糊符合感染性休克早期表现,既往糖尿病史掩盖感染症状,需立即查布鲁氏菌抗体、调整抗生素方案。”

我猛地一怔,以为是自己熬夜熬出了幻听。布鲁氏菌病?那不是牛羊等家畜传播的病吗?老人看着不像从事畜牧业的,而且症状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确实有点像,李主任的判断明明很合理。

可脑子里的信息又清晰了一遍,连老人可能接触过感染源的细节都隐约浮现——家属刚才提过“老家养了两只羊,上周刚处理了病死的羊”,只是当时大家都盯着血糖,没人在意这句话。

“小李,准备胰岛素泵,血糖结果出来如果超过13mmol/L,就按0.1U/kg/h泵入。”李主任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,他已经写完了医嘱,抬头看了我一眼,“你在这儿盯着生命体征,有变化立刻喊我。”

我张了张嘴,想说“ maybe不是酮症酸中毒”,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我只是个实习生,连血气分析的报告都要看半天,怎么敢质疑经验丰富的李主任?万一错了,不仅自己要挨骂,还可能耽误患者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