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生活半径急剧缩小,神经时刻紧绷。同事说我变得阴沉古怪,家人抱怨我过于敏感。我无法解释,我只能战战兢兢地遵守着我用恐惧换来的规则。每一次成功规避掉潜在的“危险”,比如快速低头走过一片闪烁的路灯区,或者硬着心肠对窗外母亲声音一样的呼唤充耳不闻,每次结束我都会感到一种劫后余生的虚脱。
我知道,我可能疯了。但更可能是,这个世界早就疯了,而我只是偶然窥见了它疯狂真相的一角。我收集的规则越来越多,写满了一个加密的笔记本。它们是我在这个疯狂城市里活下去的唯一凭依。
第二章:矛盾的规则
依靠着那本越来越厚的加密笔记本,我像走钢丝一样在这个城市里艰难求生。每一个决定都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,每一次外出都像是一场潜入敌营的侦查任务。我熟悉了城里哪些区域路灯老化容易闪烁,哪些街区偏僻容易在雨天积起深水坑,甚至哪个地铁站的某部电梯偶尔会抽风似的显示错误的楼层。
恐惧成了我最亲密的伴侣,而谨慎是我唯一的武器。我甚至发展出一些病态的“安全仪式”:出门前必定默念三遍当前最重要的几条规则;口袋里永远放着一小块黑布,以备不时之需需要蒙住眼睛;手机里设定了几十个提醒,避免自己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。
我以为只要足够小心,就能像避开路上的坑洼一样避开那些无形的“规则”陷阱。但我太天真了。
规则的网络,远比我想象的更密、更复杂,而且开始出现令人极度不安的“杂音”。
最初是在一个深网的小众论坛里,一个匿名用户发布了一条新规则:“规则三十七:如果在家中听到墙壁内传来持续的敲击声(通常是三下一组),必须在一分钟内用金属器皿回敲两下,否则噪音源会实体化。”
这条规则让我脊背发凉,因为我住的这栋老楼偶尔确实会有一些管道噪音。我立刻紧张起来,将这条规则郑重地抄录在笔记本上,甚至考虑去买个铁杯子放在床头。
但仅仅过了几天,在另一个加密频道,我看到了几乎完全相反的描述:“警告: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回应墙壁内的敲击声。那是‘它们’在试探。回应即意味着你‘接受’了连接。无视,用棉花塞住耳朵,直到声音消失。”
我盯着屏幕上两条截然相反的规则,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。哪一条是真的?还是说……都是假的?或者,在不同的情况下,两条都成立?这种不确定性比明确的危险更让人恐惧。
这只是一个开始。矛盾的信息越来越多。
一条规则说:“如果遇到浓雾天气,必须佩戴蓝色口罩,雾中存在的东西讨厌蓝色。”
另一条则声称:“雾天佩戴任何颜色的口罩都是致命的,尤其是蓝色,它会让你在雾中格外显眼。”
一条规则指示:“如果发现宠物行为异常,持续盯着某个空无一物的角落,立即带着宠物离开房屋至少二十四小时。”
另一条却警告:“当宠物出现异常行为时,绝对不要独自带它离开!它的异常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预警,离开房屋反而会失去庇护。”
甚至关于最基础的“红色玩具”和“午夜呼唤”,也出现了变体:“规则补充:红色玩具如果被雨水淋湿,则危险性暂时解除,但必须在其干燥前远离。”、“午夜呼唤有时会以闪光或特定气味的形式出现,需同样保持无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