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“我只是有点累,休息一下就好了。”他这样告诉自己,请了年假在家调整。

然而休假期间,他仍然忍不住查看工作消息,回复邮件,甚至在梦里都在处理工作问题。返工后第一天,面对堆积如山的任务,他突然感到一阵心悸,冷汗直冒,不得不提前回家休息。

医生检查后说没什么大问题,只是过度疲劳建议多休息。

“可是工作怎么办?”阿哲问。

“工作是做不完的,生命只有一次。”老医生头也不抬地写着病历,似乎对这种情况的年轻人早已司空见惯。

阿哲没有听进去。他买了各种保健品,下载了时间管理软件,强迫自己按照严格计划行事:每天早上5点起床,锻炼、学习、工作,精确到每分钟该做什么。他相信只要自己足够自律,就能跟上节奏。

结果一个月后,他在办公室晕倒了。

醒来时,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,医生严肃地告诉他,再这样下去,他的身体会彻底垮掉。

“可是大家都在拼命,为什么只有我跟不上?”阿哲困惑地问。

“每个人体质不同,有人能熬,有人不能。你不是机器,是活生生的人。”医生说。

出院后,阿哲试图向经理解释自己的情况,希望调整工作安排。经理表示理解,但暗示公司正在考虑裁员,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,可能会影响绩效评估。

“我理解你的健康问题,但市场不会因为我们个人的情况而放缓节奏啊。”经理的话听起来体贴,实则暗藏警告。

无奈之下,阿哲只好辞职休息。那一刻,他觉得自己像个逃兵,在生活的战场上败下阵来。

辞职后的日子并不好过。

起初,阿哲享受着久违的自由。他睡到自然醒,看书,看电影,重新联系老朋友。但很快,焦虑感卷土重来。社交媒体上,前同事们升职加薪,创业的朋友公司获得融资,就连学弟学妹们也似乎个个事业有成。

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成功故事:某人买了新房,某人换了新车,某人出国度假,某人又完成了一个大项目。阿哲刷着这些光鲜亮丽的动态,感觉自己被世界抛在了后面。

“我必须重新开始了。”阿哲告诉自己。

这次,他决定不走老路。阅读了大量心灵成长和简化生活的书籍后,他坚信问题不在于自己,而是在于这个过于快节奏的世界。

“我要建立自己的节奏。”他立下誓言道。

阿哲制定了一套严密的计划:每天冥想一小时,严格筛选信息来源,只阅读有深度的内容,晚上九点后不用电子设备,每周一天完全脱离网络。

他甚至还设计了一张详细的“节奏管理表”,涵盖工作、学习、社交和生活的方方面面。表格精致漂亮,颜色编码完美,打印出来贴在书桌前,看起来专业极了。

坚持了几天后,问题开始出现。朋友约他晚上聚会,他因“作息纪律”拒绝了;有 freelance 工作机会找上门,但因为不符合他的“价值观筛选”而被推掉;就连家人晚上打来视频电话,他也因为“数字安息”而没有接听。

“他们不理解我,但我必须坚持。”阿哲在日记里写道,语气坚定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孤独。

两个月后,阿哲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立。朋友们不再邀请他参加活动,家人抱怨联系不上他,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在不断减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