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更糟糕的是,他内心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平静。相反,他时刻在与自己的欲望斗争:想刷手机,想参加聚会,想接那些能赚钱但不完全符合“理想”的工作。每次“破戒”后,他都严厉谴责自己,然后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则,导致下一次反弹更加强烈。

一天晚上,他独自坐在房间里,听着窗外城市的喧嚣,突然感到一阵恐慌。他仿佛被世界遗忘了,所有人都在向前奔跑,只有他停滞不前。那种被抛下的恐惧如此强烈,以至于他浑身发抖,呼吸困难。

“我这样做真的对吗?”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。

坚持了半年后,阿哲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。他表面上维持着自律的生活,内心却充满了挣扎和自我谴责。每次破例(比如忍不住看了手机)后,他都会严厉地惩罚自己,比如延长冥想时间或禁食一天。

这种极端的自我要求最终导致了反噬。他开始暴饮暴食,然后又是长时间的饥饿;睡眠紊乱,有时昏睡整天,有时彻夜难眠;对最微小的事情也犹豫不决,比如今天该穿什么衣服,早餐该吃什么。

最后,在一个雨夜,阿哲站在公寓的阳台上,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灯,第一次产生了结束一切的念头。这个想法让他自己都感到害怕,他跌坐在地上,痛哭失声。

“我试过了所有方法,为什么还是不行?”他对着夜空呐喊,但回答他的只有雷雨声。

第二天,阿哲预约了心理咨询。他想,这或许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。

咨询师的办公室布置得温馨舒适,与外面快节奏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。柔和的灯光,舒适的座椅,墙上挂着宁静的风景画,甚至还有一个小的室内喷泉,发出轻柔的流水声。

年近五十的女咨询师耐心听完了阿哲长达两小时的倾诉,没有打断,只是偶尔点头示意,让阿哲感到自己被真正倾听和理解。

“所以,你用尽了一切办法想要‘跟上节奏’,失败后又极力想要‘建立自己的节奏’,结果还是感觉失败了?”咨询师总结道,语气中没有评判,只有理解。

阿哲苦涩地点点头:“我觉得自己像个彻底的失败者。别人都能处理好的事情,我却搞得一团糟。”

咨询师思考了一会儿,轻轻地说:“你有没有想过,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跟上了某种节奏,而在于你一直在与自己的本质对抗?”

阿哲抬起头,困惑地看着她。

“我的意思是,你一直在强迫自己成为某种人,要么是能够轻松跟上快节奏的超人,要么是能够完全自律的圣人,而不是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——一个会疲惫、会脆弱、有时坚强有时软弱的普通人。”

这句话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阿哲心中某扇紧锁的门。他好像突然明白了自己这些年来所有痛苦的根源。

“就像你试图用蛮力与整个海洋对抗,而不是学习如何游泳。”咨询师补充道,“海洋不会因为你的对抗而改变,但你可以改变与它相处的方式。”

离开咨询室时,咨询师给了他一个简单的建议:“这周,不要尝试做任何‘应该做’的事,只做那些让你感觉到自己还活着的小事。”

阿哲听了进去,决定试一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