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两个月后的周末,母亲突然打来电话:“这周末带他回家吃个饭吧?你爸爸说想见见他。”电话那头的语气故作轻松,但她听出了其中的郑重。

周六下午,他提着精心准备的礼物上门时,她才发现父母特意换了新桌布,父亲下厨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。饭桌上的对话进行得小心翼翼,父亲问工作,母亲问家庭,像是一场温和的面试。

饭后母亲拉着她在厨房洗碗,水流声掩盖了母亲的低语:“你王阿姨说看见你们上周在万象城逛街了。”她这才明白,这次见面源于邻居的“偶遇报告”。

隔周,回访的安排就提上日程。去他家的前一天,母亲特意去买了高档保健品,父亲则翻出珍藏多年的茶叶:“第一次上门,礼数要周到。”

他家住在老城区的一个小区里,房子不大但整洁得过分。她注意到茶几玻璃下压着的照片边角都对齐得一丝不差,阳台上的绿植叶片擦得发亮。他妈妈热情地削水果,他爸爸安静地泡茶,一切都完美得像是排练过的舞台剧。

回家的车上,母亲终于打破沉默:“他父母看着是和气人,家里虽然不大,但收拾得真利落。”父亲接话:“是个正经过日子的人家。”

从此,每周的约会地点固定在了她家的餐桌旁。每个周六早上,他的微信准时到达:“这周想吃什么?我学了个新菜。”然后他会带着食材提前到来,系上林母准备的围裙,在厨房里忙活半天。

她看着这个在自家厨房里熟练切菜的男人,常常有种恍惚感。邻居们已经习惯性地打招呼:“又来给女朋友做好吃的啊?”仿佛他们已经是结婚多年的夫妻。

第十个月的一个周末,两家人坐在了酒店包间里。酒杯碰撞声中,订婚的流程被轻描淡写地确定下来,就像在讨论下周的天气。她无名指上多了一枚钻戒,尺寸合适得令人惊讶。

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。婚纱店顾问热情地推荐最新款式的婚纱,婚庆公司展示着不同主题的方案,酒店销售发来不同日期的档期表。每个周末都填满了与结婚相关的事务性安排。

某个加班的深夜,她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婚纱照样片发呆。照片里的模特笑得幸福洋溢,她却怎么都想象不出自己穿上婚纱的样子。办公室好友小雯凑过来看屏幕,无名指上戴着同款的钻戒——她们甚至选了同一家婚纱店。

“你也定的这家?”小雯惊喜地说,“我下个月就去拍内景了。”

她勉强笑笑:“我还没选好时间。”

“赶紧定吧,好日子都要抢的。”小雯压低声音,“我跟你说,订婚后事情多着呢,光是发请柬就能忙死你。”

看着小雯滔滔不绝地分享备婚经验,她忽然意识到,她们就像两条平行生产线上的产品,正在被加工成“新娘”这个标准化产品。选择同样的戒指,光顾同样的婚纱店,遵循同样的时间表。

那天晚上,她在日记本上写下:“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这样是对的?是不是每个女孩都要走过这条既定的轨道?”笔尖在纸上停留太久,墨迹晕开成一个迷茫的圆点,像她找不到答案的心事。

窗外飘起细雨,雨滴沿着玻璃滑落,划出一道道曲折的水痕,像极了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犹豫与困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