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第二节 红烛映青鳞

阿明回到家里,看着父母惊愕的眼神,把赶考路途上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全部倒出,并说要娶小静为妻,父母也觉得两人是天缘,便定了婚期日子腊月初八。时间很快,一晃快到腊月初八,阿明迫不及待的要走找小静,父母拿出了一支银钗,阿明看到样式简单,却闪着温润的光——他想,小静戴上一定好看。

赶到崖底时,已是几天后。山洞里空无一人,只有火堆旁还放着他讲过的故事手稿,上面有小静用炭笔描的小像,歪歪扭扭,却看得出是他的模样。阿明心里一慌,正要呼喊,就见小静提着药篮从溪边走回来,看见他,手里的篮子“当啷”掉在地上,野草药滚了一地。她穿着他临走时留下的那件旧布衫,洗得发白,却浆洗得干净,头发上还别着那枚青鳞簪。

“你……你回来了!”她扑进他怀里,眼泪打湿了他的衣袍。阿明这才发现,她清瘦了些,眼下有淡淡的青影,想来这些日子定是日夜牵挂。

“我回来了。”阿明紧紧抱着她,从怀里掏出那支银钗,小心翼翼地插在她发间,“跟我回家,我娶你。”

阿明的家在山阴县的杏花村,是座低矮的土坯房。父亲和继母见阿明带回来个如花似玉的姑娘,笑得合不拢嘴,忙不迭地杀了家里唯一的老母鸡,又托人去镇上扯了块红布。村里人听说阿明在崖底遇仙,都来看热闹,见小静不仅貌美,还会治些小病——王五家的孩子咳嗽不止,她采来几味草药煮了,喝两回就好了;李婆婆的腿疼,她用特制的药膏揉了几日,竟能下地走路了——渐渐都喜欢上这个“崖底来的媳妇”,连最挑剔的三姑婆都念叨:“这姑娘,比村里那些娇滴滴的强多了。”

婚期前几日,阿明到镇上买了块红布做喜服,又请村里的巧手妇人绣了对鸳鸯枕。小静每日帮着未来的公公挑水做饭,夜里就和阿明坐在油灯下,听他读新得的文章,手指在他写满字的纸上轻轻划过,眼里的笑意比油灯还亮。她学着做针线活,给阿明缝了双布鞋,针脚歪歪扭扭,却密实得很;她还在院子里开辟了块小地,种上从崖底带来的草药,说往后阿明读书累了,她能给他煮安神的药茶。

婚礼那日,土坯房里挤满了乡亲。红烛高燃,鞭炮声震得窗纸发颤。阿明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,胸前戴着朵红纸剪的花;小静的红盖头是用染红的粗麻做的,盖头下的喜服是她自己缝制的,针脚已比从前整齐许多。两人对着祖宗牌位磕头时,小静的手一直在抖,阿明悄悄握住她的手,她的指尖冰凉,却紧紧回握。

宴席上,乡亲们轮番给新人敬酒。阿明酒量浅,几杯下肚就有些晕,小静却来者不拒,白酒一杯杯往下咽,脸色越来越红,眼神却渐渐发直。阿明看出不对,想替她挡酒,却被乡亲们拦住:“新人喝交杯酒,哪有替的道理?”三姑婆更是拉着小静的手,笑得满脸皱纹:“好孩子,多喝点,早生贵子!”

没办法,阿明只好端起酒杯,与小静手臂交错,将酒一饮而尽。就在这时,小静忽然捂住肚子,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。众人还没反应过来,就见她身上的红嫁衣“嗤啦”裂开,皮肤迅速覆盖上青绿色的鳞片,四肢蜷缩着倒地,竟在红烛的映照下,化作一条水桶粗的青蛇,蛇眼圆睁,望着满堂惊恐的乡亲,发出“嘶嘶”的哀鸣。那蛇的额间,赫然别着那支银钗,在火光下闪着刺眼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