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寒酥
小寒时节的江南水乡,是一年中最彻骨清寒的光景。河水凝滞如墨,倒映着铅灰色的天空,岸边枯苇挂满晶莹的霜棱,在稀薄的阳光下闪烁如碎钻。空气干冷,呼吸间带着刺肺的凉意,风吹过老街巷的黛瓦白墙,发出萧瑟的呜咽。万物蛰伏,天地间一片沉寂,唯有那无处不在的寒意,如同无声的潮水,浸透每一寸砖石与肌骨。
在这片冰封般的静谧中,一种温暖而诱人的气息,却执着地从临河一间小小的铺面里弥散出来——那是一种复杂而熨帖的复合香气:炒熟面粉的焦香、上等猪油融化后的醇厚乳香、慢火细熬的红豆沙的甜润、以及若有若无的糖蜜和桂花气息。这香气穿透清冷的空气,如同一条无形的暖线,牵引着偶尔路过的行人。
香气的源头,是一家名为“沁芳斋”的老式茶食铺。门面狭小,木格窗棂,一块乌木旧匾额悬于门上,字迹已被岁月磨蚀得有些模糊。推门而入,铜铃轻响,暖意混着更浓郁的甜香扑面而来。
店内光线偏暗,却异常洁净。玻璃柜台里陈列着几样简单的糕点:酥皮微黄的白麻饼、色泽深褐的百果蜜糕、雪白中透出豆沙馅的定胜糕,样式古朴,并无太多花哨。柜台后,一位头发花白、精神却显矍铄的老者(苏老先生)正戴着老花镜,用一把小铲刀小心地给刚出炉的松子枣泥酥点上红印。他的动作舒缓而专注,带着一种经年累月形成的韵律感。
店铺后半部分与后厨相连,帘子半掀,可见一个穿着素色棉麻围裙的年轻女子正俯身在一个宽大的案板前。她手中握着一根长长的枣木擀面杖,正用力碾压着一团油润的面团,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。她是老先生的孙女,苏予甜。案板上,还散落着一些雕花模具、小铜秤、以及盛着各色馅料的青花瓷碗。
“爷爷,这批‘玉露霜’的粉,我按您说的,又多炒了一刻钟,您闻闻这火候对不对?”苏予甜抬起手臂擦了擦额角,扬声问道,声音清润。
苏老先生放下铲刀,深吸一口气,眯眼品了品:“嗯,成了。炒粉要的就是这个‘焦香入骨却不苦’的劲儿,差一分则生,过一分则糊。下次记得,灶火要比今天再弱半分。”
就在这时,店门上的铜铃又响了。一个身影推门而入,带进一股冷风。
来人是个三十出头的男子,穿着半旧的深色羽绒服,围巾遮住了下半张脸,肩上落着赶路带来的寒尘。他身形清瘦,背着一个看起来颇有些分量的双肩包,眼神沉静,却带着一种长途跋涉的疲惫与风霜。
他的目光第一时间没有看向人,而是快速扫过柜台里的糕点,鼻翼微不可察地动了动,像是在仔细分辨空气中的每一种气味成分。最后,他的目光落在苏予甜手下那团正在被反复折叠碾压的面团上,眼神微凝。
“请问…还有‘雪窗寒帖’吗?”男子开口,声音低沉,略带沙哑,语气直接。
苏予甜抬起头,有些讶然。苏老先生也转过身,推了推老花镜,打量着他。
“雪窗寒帖?”苏予甜摇摇头,“客人,您记错了吧?我们店里没有这款点心。”
男子沉默了一下,从背包侧袋掏出一本翻得卷边的旧笔记本,打开一页,递过来。纸上用钢笔细致地画着一种造型如微型墨锭、表面有细密酥纹的点心草图,旁边标注着“酥皮、芝麻馅、微甜、有墨香?”等字样,下方一行小字:“据《中馈录》推演,或存于沁芳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