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

这次成功的尝试,像一道微光,照亮了迷雾中的前路。或许,沁芳斋的未来,不在于固步自封,也不在于全盘商业化,而在于一种有根的创新。

深夜,顾时安告辞。苏予甜送他到门口。

雪不知何时已停了,清冷的月光洒在青石板上,映着薄雪,一片澄澈。

“路上小心。”苏予甜轻声道。

“嗯。”顾时安点点头,走了几步,又回头,“关于‘雪窗寒帖’…虽然原始配方找不到,但根据记载的风味描述和工艺特点,或许…我们可以尝试一起把它复现出来?”

他的目光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亮,带着一种真诚的期待。

苏予甜的心猛地一跳,随即涌起巨大的兴奋与勇气:“好!我们一起试试!”

小寒的夜,冷彻骨髓。

但两颗因共同热爱而逐渐靠近的心,却因一个全新的、充满挑战的目标,而变得火热起来。

最冷的时节里,甜美的希望,正在悄然孕育。

(第二章 完)

第三章 蜜渍

金经理与“酥礼坊”的攻势,如同小寒时节反复侵扰的湿冷寒气,无孔不入,试图从根基上瓦解“沁芳斋”的抵抗。原料渠道的隐性封锁与商标抢注的恶意,让苏予甜倍感压力,却也让她与顾时安之间的同盟关系愈发紧密。共同应对外部威胁的过程,像一道强韧的纽带,将两人从最初的探询与好奇,迅速拉入一种休戚与共、并肩作战的深切状态。

“雪窗寒帖”的复现计划,成为了两人应对危机、寻找出路的核心焦点。这不再仅仅是顾时安个人的学术兴趣,更升华为一场为沁芳斋正名、捍卫其创新传承能力的实践。

复现之路,艰难远超想象。曾祖父的账本上只有“黑芝麻、松仁、微量陈皮入馅,形似墨锭,酥皮难成”这寥寥十余字,工艺细节全无记载。一切需从零摸索。

顾时安负责理论推演与数据分析。他根据风味描述,结合古籍《中馈录》中类似茶点的工艺记载,初步确定了油酥皮包馅芯的基本思路。他利用食品科学知识,计算着黑芝麻馅的油脂含量、糖度与馅料塑形性的关系;推演着酥皮配比(面粉、猪油、水) 在不同温度下的起酥效果;甚至考虑了陈皮粉末的添加时机和粒度对风味释放的影响。

苏予甜则负责实践试制与经验校正。她在作坊里,按照顾时安推算出的初步配方,一遍遍地和面、擦酥、炒馅、包制、烘烤。失败是家常便饭:馅料过干开裂、酥皮层次不清、炉温不当导致色泽不佳、陈皮味过抢或不足……

常常是忙碌一整日,得到的只是一盘盘形态各异的“失败品”。但两人都未有丝毫气馁。每一次失败,顾时安都会仔细记录现象,分析原因,调整参数;苏予甜则凭借手感与经验,提出调整建议:“猪油冻得再硬些,擦酥时分层可能更好”、“芝麻炒香后磨粉的粗细度似乎关键”、“烤制时底火要比面火略弱”……

过程枯燥而繁琐,作坊里终日弥漫着烤焦的芝麻味、猪油香和淡淡的陈皮气息。两人常常在操作台前一站就是数小时,满手面粉和油渍,讨论着外人听来如同天书的细节:

“水油皮和油酥的软硬度必须极度接近,否则擀制时容易破酥。”顾时安捏着面团,感受着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