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

顾时安面色沉静,眼中却闪过一丝冷光:“这是商业竞争中常见的恶意抢注。他们想用法律手段,将未来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。”

“那我们…怎么办?”苏予甜感到一阵无力。

“证据。”顾时安冷静道,“我们需要证明,‘雪窗寒帖’这个名字并非他们首创,且有历史渊源和我们在先的研究意图。你的曾祖辈可有留下任何笔记、配方残页?哪怕只言片语也好。”

苏予甜被点醒,立刻翻箱倒柜,终于在祖父床底一个老旧的樟木箱深处,找到一本纸张泛黄脆弱的流水账本,里面除了日常收支,竟真有寥寥数笔关于“仿古法制‘雪窗寒帖’,用黑芝麻、松仁、微量陈皮入馅,形似墨锭,酥皮难成…”的记载,时间落款是七十年前!

“太好了!”顾时安仔细查看了账本,“虽然不够详细,但足以证明这个名字和创意属于沁芳斋的历史尝试。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,对他们的商标注册提出异议申请。”

在他的指导下,苏予甜开始整理证据链,撰写异议申请书。这个过程繁琐且专业,但顾时安的冷静与条理给了她巨大的支持。

共同应对外部压力的过程,极大地拉近了两人的距离。他们常常在打烊后,还留在店里,对着电脑和古籍资料讨论至深夜。顾时安负责技术分析和法律条文梳理,苏予甜则提供家族记忆和工艺细节。

一个寒冷的夜晚,两人又为查找一个关于古法用糖的记载忙到很晚。店里只剩他们两人,炉子上温着红枣茶,香气袅袅。

“谢谢你,顾先生。”苏予轻声道,递过一杯热茶,“没有你,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些…”

“叫我时安就好。”顾时安接过茶杯,指尖不经意相触,两人都微微一顿,“其实,应对商业竞争并非我的专长。我的专业是…让食物变得更好吃。”

他顿了顿,看向操作间里那些古老的工具:“但保护好这些能够产生真正美味的地方,或许比研究本身更重要。”

他的话,让苏予甜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她看着他被灯光勾勒出的专注侧脸,忽然觉得这个原本疏离的男人,身上有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力量。

小寒节气,民间有食糯、熬糖的习俗。为应对原料危机,也为了试验,苏予甜决定尝试用本地另一家小作坊产的新米糯米和土法红糖,制作一批应节的红糖年糕。

熬糖是关键。大铜锅里,红糖浆咕嘟咕嘟地冒着泡,香气浓郁而焦香。苏予甜手持长柄铜勺,不断搅拌,观察着糖浆的浓稠度和颜色变化,判断着最佳的出锅时机。

“快到‘挂旗’了。”她有些紧张地自语,这是经验性的判断,关乎年糕的甜度和口感。

顾时安安静地站在一旁,忽然递过来一个数字式糖度计:“试试这个。糖度达到78%左右,温度在115度时,是风味和稠度的最佳平衡点,对应传统的‘小挂旗’状态。”

苏予甜惊讶地接过,一试之下,果然精准!

新做的红糖年糕出炉后,甜而不腻,糯中带韧,带着浓郁的焦糖香气,非常成功。

“科技…有时候也能帮老手艺变得更准、更好。”苏予甜看着年糕,若有所思。

“工具是手的延伸,数据是经验的补充。”顾时安道,“尊重传统,不意味着排斥进步。找到那个平衡点就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