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这种近乎学术研究般的吃法,引起了苏予甜极大的好奇。

“顾先生,是我们的点心…有什么问题吗?”一次,她终于忍不住上前询问,语气带着一丝忐忑与探究。

顾时安抬起头,眼神清明:“恰恰相反。苏姑娘,你们家的松子枣泥酥,枣泥馅炒制时肯定用了陈年橘饼切极细的末,而非普通糖渍橙皮,对吗?香气更内敛,回味有微酸,解腻增香,层次感极好。”

苏予甜吃了一惊:“您…您能吃出来?这是我曾祖母传下来的小诀窍,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。”

“还有这玉露霜,”顾时安指向另一盘白色云片糕状的糕点,“炒米粉的火候极准,达到了‘熟化充分却无焦苦,颗粒细腻仍保留微糙口感’的完美平衡点,米粉香和糖霜的甜融合得恰到好处。这需要非常有经验的手感。”

他的评价,精准、专业,直指工艺核心,绝非泛泛之谈。苏予甜心中震动,对这个沉默寡言的男子刮目相看。

“顾先生…您到底…”她忍不住想问。

“我研究风味。”顾时安简单回答,“传统点心是风味与时间的艺术。我想理解它,记录它,或许…也能帮助它更好地延续下去。”

他的话,触动了苏予甜内心最深处的渴望。她一直梦想着能让沁芳斋的老手艺焕发新生,却苦于找不到方向和方法。眼前这个人,似乎拥有她所欠缺的科学视角与理性分析能力。

两人的交流由此增多。顾时安不再仅仅是顾客,他开始更深入地观察沁芳斋的运作,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细节建议。

他看到苏予甜凭经验控制炒豆沙的火候,会建议:“可以尝试用红外测温枪辅助判断糖浆的焦化点,更精准,稳定性更高。”

他发现店里包装仍用易渗油的油纸,便提议:“可以考虑内部用糯米纸、外部用环保铝箔袋密封,既能保酥脆,又能延长保质期,还更美观。”

他甚至帮苏老先生调整了老面肥的养护环境(恒温恒湿),并用PH试纸监测其酸度变化,让发面效果更稳定。

这些小小的改良,务实而有效,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沁芳斋的出品稳定性和专业性,也让苏老先生对这个“学院派”的年轻人渐渐改观。

然而,外部的压力并未因内部的微小优化而减轻。“酥礼坊”的金经理改变了策略,从直接游说转为更隐蔽的渗透与挤压。

首先,镇上开始流传关于沁芳斋的风言风语,说其“手工制作卫生条件难以保证”、“用料来源不明”、“价格虚高性价比低”,甚至暗示老人操作可能不符合现代食品规范。这些谣言恶毒而精准,动摇了部分老街坊的信心。

接着,为沁芳斋供应了数十年顶级猪板油和当年新糯米的老供应商,先后以“货源紧张”、“子女接手业务调整”为由,婉拒了后续合作。苏予甜明显感觉到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掐断他们的优质原料来源。

最让她愤怒的是,她无意中发现,“酥礼坊”竟然抢先一步,注册了“雪窗寒帖”的商标!并将其作为一款“创新国风点心”进行了预告宣传,虽然产品完全不同,但名字和概念无疑剽窃自顾时安带来的创意。

“他们…他们怎么能这么无耻!”苏予甜拿着手机上的预告页面,气得手指发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