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沉默旁观的顾时安忽然开口,声音平静无波:“金经理,食品工业追求的是标准化和效率,传统手工追求的是风味的独特性和工艺的人文价值。两者本无高下,但若为了规模化而牺牲风味内核和工艺精髓,甚至模糊其间的界限,是对传统的消费,而非传承。”
他的话,像一杯冷水,浇得金经理的热情稍微降温。苏予甜则有些惊讶地看了顾时安一眼。
金经理干笑两声:“专家就是专家,说话在理!所以我们才更需要和苏老这样的权威合作,把经验转化为科学嘛!”最终,他留下名片,强调“机会难得”,悻悻而去。
店内重归安静,却因这场闹剧,气氛略显凝滞。
顾时安沉默片刻,对苏老先生道:“老先生,即便没有‘雪窗寒帖’的线索,不知晚辈能否…购买几款贵店的招牌点心?想仔细品尝学习。”
苏老先生脸色稍霁,点了点头。予甜手脚麻利地装好几样点心,用油纸包好,细绳扎起。
顾时安付了钱,接过点心,微微颔首:“多谢。打扰了。”
临走前,他目光再次扫过苏予甜案板上那团光泽油润的面团,忽然道:“擦酥时,猪油和温水的比例,若能根据当日气温湿度微调半厘,层酥效果或可更佳。”
苏予甜一怔。这是极细微的经验之谈,非深谙此道者不能察觉。
“…受教了。”她轻声道。
顾时安推门而出,融入门外灰白的天光里。
苏予甜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,低头看了看手中那张画着“雪窗寒帖”的纸片,心中泛起一丝奇异的感觉。
苏老先生叹了口气:“又一个钻故纸堆的…如今这世道,静下心来做好眼前这几样,已是不易了。”
窗外,天色愈发阴沉,寒风卷着零星的雪籽,敲打在玻璃窗上。
真正的初雪,似乎快要来了。
沁芳斋内,甜香依旧,却仿佛被注入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变数。
一个追寻古味的食研者,一家坚守老味的小铺,以及一场迫在眉睫的商业浪潮。
小寒的冷意中,一场关于味道、传承与未来的故事,正悄然拉开序幕。
(第一章 完)
第二章 糖霜
金经理那番“工业化”、“市场化”的论调,如同小寒时节一阵裹挟着商业冰碴的冷风,刮过沁芳斋后,留下的是更深的凝滞与寒意。他那套追求效率与流量的逻辑,与店内专注手工、讲究时令与火候的氛围格格不入,却像一根尖锐的冰棱,刺破了苏老先生和苏予甜一直试图守护的宁静,让他们更清晰地看到传统手艺在当代的脆弱与窘迫。
顾时安那番关于“风味内核”与“工艺精髓”的冷静辨析,虽暂时噎住了金经理,却并未能驱散那笼罩在小小茶食铺上空的阴云——现实的经营压力、配方的失传、以及外部虎视眈眈的商业吞噬。
然而,顾时安这个意外的闯入者,也像一粒投入温水的酥糖,虽未立刻融化,却悄然带来一丝不同寻常的甜意与变化。他并未因“雪窗寒帖”线索中断而立刻离开,反而真的在古镇一家老客栈住了下来,每日都会来沁芳斋,买上几样不同的点心,然后坐在临窗的小桌旁,极其专注地品尝。
他的品尝方式,与普通食客截然不同。他会将一块点心仔细分成几份,观察切面的气孔层次、馅料色泽;用小叉子取一小块,放入口中,并不立刻咀嚼,而是让其在舌尖慢慢融化,感受油脂的润度、甜度的渗透、香气的层次;有时甚至会拿出一个小笔记本,快速记录下几笔,眉头微蹙,似在分析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