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我才知道,他一到海外总部,就主动申请加入了最困难、最不被看好的“城市之肺”旧城改造项目。
他也要证明自己。
我们就像两头发了疯的困兽,用最极端的方式,开始了各自的战斗。
04
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巴掌。
工作室开起来了,但第一个项目就卡住了。甲方嫌我的方案太理想化,不接地气。
“安然,客户要的是能赚钱的房子,不是你画里的诗和远方!”
合伙人师兄的抱怨越来越多,团队里死气沉沉。
又是一个改稿失败的夜晚,师兄把文件夹往桌上一摔,摔门而去。外面下着暴雨,雨点砸在玻璃窗上,噼里啪啦,像在抽打我的脸。
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工作室里,看着闪烁的电脑屏幕,胃里一阵阵恶心。
我打开一个叫“设计绿洲”的匿名论坛,用“Anchor”的ID,敲下了一篇帖子。
《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,还值多少钱?》
我把自己的困惑、挣扎,还有那些不被认可的设计草图,一股脑全发了上去。
我不知道,就在我发帖的时候,大洋彼岸,林远也正经历着他的寒冬。
他的方案因为太超前,被上司驳回,被同事孤立。他一个人坐在空旷的办公室里,窗外是陌生的万家灯火,没有一盏是为他亮的。
他也在那个深夜,看到了我的帖子。
几个小时后,我收到了一个长长的回复。
ID是“Lighthouse”。
他没有说空洞的安慰,而是从技术角度,一条条分析我方案里的问题,然后又从市场角度,给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。
最后,他写了一句话。
“你的设计有灵魂,但你的船锚,下得太用力了。有时候,想证明自己,反而会成为最大的阻碍。试着听听风的声音,而不是你自己的心跳。”
我看着那句话,愣了很久。
好像有一个陌生人,透过屏幕,看穿了我所有的伪装和逞强。
我鼻子一酸,眼泪掉了下来。
我给他发了私信:“谢谢你,Lighthouse老师。”
我们就这样认识了。
我们聊设计,聊加班,聊各自城市的坏天气。他成了我在绝望里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。我们默契地从不问对方的真实身份,这个匿名的网络空间,成了我们共同的,也是唯一的“港湾”。
05
在“Lighthouse”的帮助下,我的方案起死回生。
我根据他的建议,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改,没想到甲方那边一次就通过了。第一笔预付款很快到账。
那天晚上,我和师兄在工作室开了瓶红酒庆祝。
“安然,我就知道你可以的!”师兄举着杯子,满脸笑容。
我看着他,也笑了。好像所有的辛苦,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。
我错了。
第二天,我发现公司账户空了。
师兄的电话关机。
我疯了一样冲到他家,房东说他天不亮就搬走了。我在楼下的垃圾桶里,看到了被撕碎的合伙协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