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胶要隔水炖化,温度不能超六十度。兑的时候,一滴一滴加清水,搅到刚好挂笔尖而不滴落为宜。”顾言平静地分享着经验,像是在陈述一个常识。
“…受教了。”叶知微认真地点点头。
“走了。”顾言拎起材料,推门而出,融入门外灰白的天光里。
叶知微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,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材料款,又看了看空了不少的多宝格。她走到门口,挂上了“暂休”的小木牌,回到案前,却一时无法再进入那种极致的专注。
李经理的话像刺一样扎在心里。租金、流量、网红打卡…这些词汇与墨砚书店的氛围如此格格不入,却又如此现实。她抚摸着书架上那些沉默的书籍,它们仿佛也在不安地呼吸。
她从抽屉深处拿出一本厚厚的牛皮笔记本,翻开,里面不是账目,而是各种关于书店的剪报、随笔、读者留下的只言片语,以及她祖父——书店创始人——写下的经营心得。其中一页,用毛笔写着:“书店之价值,不在其大,而在其专;不在其流,而在其留。为好书找知音,为知音觅好书,足矣。”
她的手指拂过那行字,心中稍安。
窗外,零星的小雪籽开始飘落,敲打在玻璃上,发出细碎的声响。
真正的初雪,似乎快要来了。
寒潮将至,书店的冬天,似乎也格外难熬。
而那个沉默的修书人意外的造访和那句专业的提点,像一颗投入古井的石子,虽未激起波澜,却也让这片沉寂的水面,泛起了一丝几不可察的涟漪。
(第一章 完)
第二章 墨忧
李经理带来的喧嚣与铜臭味,如同冬日里的一阵穿堂冷风,刮过墨砚书店后,留下的是更深的寒意与凝滞。那番关于“网红打卡地”和“流量”的论调,与书店沉静的氛围格格不入,却像一根刺,扎在叶知微的心头,提醒着她日益窘迫的现实。
顾言的到来与离去,则像投入古井的一颗小石子,涟漪细微却持久。他留下的那句关于胶矾水配比的建议,专业而精准,显示出深湛的行业功底,也让叶知微对这个沉默的修书人产生了些许好奇与好感。
小雪节气如期而至,天气并未立刻落雪,只是愈发阴冷潮湿,空气仿佛能拧出水来。这种天气对古籍和旧书极不友好,容易滋生霉斑,也让纸张变得脆弱。
顾言再次来到了墨砚书店。这次,他不仅是来补购一些矿物颜料,更是带来了一册需要紧急处理的残损古籍——一部清中期的手抄琴谱,水渍严重,页与页之间粘连在一起,如同一块潮湿的饼干,稍有不慎便会彻底损毁。
“潮气太重,不敢轻易启揭。”顾言将书册小心地放在榆木大桌上,眉头微蹙,“需要一间湿度可控的操作室,慢慢用蒸汽熏蒸。我那边临时出了点状况,除湿设备坏了。”
他的语气依旧平淡,但叶知微能听出一丝罕见的焦虑。对于修复师而言,遇到心爱的珍本受损,就如同医生面对危重病人。
“楼上有个小阁楼,以前我祖父用来晾纸的,通风尚可,也还算干净。”叶知微几乎没有犹豫,“如果你不介意简陋,可以在这里处理。我也能…搭把手,学学。”
顾言抬眼看了看她,沉默片刻,点了点头:“多谢。麻烦你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