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于是,墨砚书店的阁楼,暂时成了顾言的紧急修复工坊。叶知微帮他搬来了台灯、插线板、还有一台小小的便携式加湿器。两人就在这狭小静谧的空间里,开始了对那本琴谱的抢救。

过程极其缓慢,需要极大的耐心。顾言先用塑料布搭了一个简易的密闭小环境,将加湿器调至最小档,制造温和的蒸汽,湿润粘连的书页。他全神贯注,眼神锐利如鹰,手指却轻柔得不可思议,用竹起子和小镊子,借助放大镜,一毫米一毫米地尝试分离纸张。

叶知微在一旁打下手,递工具,调整灯光,按照顾言的指示记录时间、湿度变化。她屏息凝神,生怕打扰到他。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受潮的微腥和蒸汽的湿润感。

时间悄然流逝。窗外天色渐暗,小雪籽终于变成了细碎的雪花,无声地飘落。

“成功了。”不知过了多久,顾言长长舒了一口气,轻轻将一页完全分离、字迹无损的纸张摊平在吸墨纸上。他的额角有细密的汗珠。

叶知微也松了口气,递上一杯温水:“太好了。”

短暂的喜悦后,现实的压力依旧存在。叶知微下楼照料书店的间隙,听到几位老顾客在低声议论,说临河的古街可能要统一规划升级,打造“文化休闲街区”,租金恐怕要大涨。消息来源模糊,却让人心慌。

李经理的电话也再次不期而至,语气更加“推心置腹”:“叶老板,听说规划的风声了吧?单打独斗很难的!跟我们合作,变成‘特色业态’,才能争取到优惠政策啊!别犹豫了!”

挂断电话,叶知微看着窗外细雪中略显萧索的街道,心情沉重。

傍晚,顾言结束了一天的抢救工作,琴谱大部分页已安全分离,需要等待自然阴干后再进行下一步修复。他下楼时,看到叶知微正对着一本账本发愣,眉头紧锁。

“遇到麻烦了?”他难得主动开口询问。

叶知微苦笑一下,没有隐瞒,将规划传闻和李经理的话大致说了:“…大概就是这样。或许…她说的也有道理,纯粹的书店,可能真的很难活下去了。”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与迷茫。

顾言沉默地听着,目光扫过书店里那些高高低低的书架,以及架上那些沉默的、等待着知音的书籍。

“书店的价值,不在于它有多大,能吸引多少人来拍照。”他忽然开口,声音低沉却清晰,“在于它有没有不可替代的书,有没有能读懂这些书的人,以及…有没有让这些书和这些人相遇的耐心。”

他顿了顿,指向书架一角:“比如那套《中国雕版源流考》,出版社早已绝版,网上溢价十倍也难觅全帙。你这里却有品相完好的初版。又比如,那个经常来的老先生,总能在你这里找到研究民俗学需要的冷门县志。这些,是咖啡馆和网红打卡地给不了的。”

他的话,精准地说出了叶知微内心最珍视、却也最被现实质疑的部分。她惊讶地看着他,没想到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,竟能如此透彻地理解这家小店的核心价值。

“可是…租金、成本…”叶知微叹息。

“生存是前提。”顾言道,“但生存未必只有妥协一种方式。”他沉吟片刻,“或许可以尝试…‘以书养书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