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书养书?”
“嗯。核心的旧书业务不变。但可以依托你的专业知识和店里的资源,开展一些增值服务。”顾言分析道,思路清晰,“比如,为藏家提供旧书估值与养护咨询;开设小型的古籍修复体验课、版本鉴定讲座;甚至与相关学术机构合作,成为他们的特色文献采购点或调研基地。吸引真正愿意为专业和价值付费的人群,而不是追逐流量的游客。”
他的建议,完全不同于李经理的“咖啡馆方案”,而是沿着书店本身的气质和优势做深度挖掘,是真正的“坚守”下的“创新”。
叶知微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。这些想法,她模糊地想过,却从未如此清晰系统地被点明。
“当然,这需要专业背书和精准推广。”顾言补充道,“我可以…帮你联系一些文博圈的朋友,或者,在你的讲座里,讲讲纸张鉴定和基础养护。”
他的话不多,却像一只沉稳的手,在她摇摇欲坠时,递过来一根坚实的拐杖。
“谢谢你,顾言。”叶知微由衷地说,心中暖流涌动,“真的…很感谢。”
“互利而已。”顾言移开目光,语气恢复平淡,“我也需要你这里的材料和…安静的环境修书。”
就在这时,叶知微注意到顾言一直放在手边的一个旧帆布包,里面露出一角淡青色的纸,材质特殊。她认得那是修补画心用的仿古宣,价格不菲。
“你这次要修的琴谱,似乎用不到这种纸?”她随口问。
顾言动作微微一滞,沉默了一下,才从包里取出一个扁平的木匣子。打开,里面是一套(约七八张)残破严重的民国戏曲唱本的散页,纸张脆黄,边缘碎裂,字迹漫漶。
“前些日子在邻市冷摊偶然淘到的,《霓裳遗音》,孤本残页,应该是当年戏班的手抄底本。”他的声音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惜,“摊主不识货,随意堆着,损毁更重了。修复难度很大,但…值得一试。”
叶知微小心地拿起一张,看着上面娟秀又略带潦草的工尺谱和戏文,仿佛能听到旧日戏台上的丝竹之声。她瞬间明白了顾言购买那些昂贵朱磦和仿古宣的真正用途。
“需要帮忙吗?”她轻声问,“阁楼…你可以继续用。两个人,总快些。”
顾言看着她眼中真诚的光,没有立刻拒绝。修复这类脆弱的残页,确实多一双熟练的手更好。
“…好。”他最终点了点头。
窗外,小雪渐渐密了,无声地覆盖着古镇的黛瓦与街道。
书店内,灯光温暖,纸墨芬芳。
一场突如其来的修复任务,一次迫在眉睫的经营危机,让两个原本平行的人,轨迹悄然交汇。
他们守着古老的纸张,在寂静中与时间角力,也在无声中,慢慢靠近彼此的世界。
寒冷的外界,似乎暂时被隔绝在外。
(第二章 完)
第三章 纸讼
小雪时节的临渊镇,寒意渐深。细碎的雪花不再飘落,转而化作绵密的冷雨,敲打着墨砚书店的黛瓦与窗棂,淅淅沥沥,无止无休。湿冷的空气无孔不入,即便店内生起了小小的炭盆,依然难以驱散那股渗入骨髓的潮气,以及比天气更令人心寒的暗流。
顾言与叶知微对《霓裳遗音》残页的修复工作,在静谧的阁楼里缓慢而精细地进行着。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日俱增。顾言负责技术核心,叶知微则协助准备材料、记录流程、处理一些边缘补全。工作时常持续到深夜,炭盆发出轻微的噼啪声,空气中混合着古老的墨香、浆糊的微酸以及雨水的清冷。他们交谈不多,但一个眼神,一个手势,便能心领神会。一种基于共同专注与敬业的信任感,悄然滋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