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哥,你就试一次!” 小玲抓住他的胳膊,语气特别认真,“我不要工资,就当是帮家里。咱们先做几件样品,拿到文创市集去试试水,要是不行,再关作坊也不迟啊!”
明远看着妹妹眼里的光,那是他很久没在作坊里见过的活力。他想起小时候,妹妹总跟在祖父身后,踮着脚看他做木工,嘴里喊着 “我也要学”。
“可是……” 他还想犹豫。
小玲突然指着院子里的老槐树:“哥,你记得吗?小时候槐树快枯死了,祖父把老枝锯了,还不是发了新叶?传统不是死的,是活的!”
她凑到明远耳边,声音轻却坚定:“让传统,有新的生命。”
明远看着妹妹,又看了看木工台上的工具,缓缓点了点头。
3 传统技艺
“拿刨子的姿势都错了,怎么跟你爸学的?”
祖父坐在藤椅上,手里攥着拐杖,眼神却像年轻时一样锐利。明远握着刨子的手僵在半空,脸颊发烫。
自从答应小玲尝试创新,他才发现自己对家里的手艺根本不熟。父亲走得早,他年轻时嫌木工累,跑去学了工商管理,要不是作坊撑不下去,他这辈子都不会碰这些工具。
“刨子要贴紧木料,手腕要稳,力气用在腰上,不是手上。” 祖父慢慢站起来,走到他身边,枯瘦的手覆在他的手背上。
祖父的手很凉,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。明远跟着祖父的力道推动刨子,木屑像雪花一样落下来,带着木头的清香。
“你爸十五岁就跟着我学,刨这块料,只需要三下。” 祖父的声音里带着怀念,“那时候他跟你一样,急着求快,结果刨出来的木料坑坑洼洼。我告诉他,手工艺不是机器,没有捷径。”
明远停下动作,看着祖父:“爷爷,我是不是太没用了?连您的手艺都没学会。”
祖父笑了,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:“谁天生就会?我年轻时跟你太爷爷学,手上的水泡破了又长,整整三年才敢独立做一件家具。手工艺,不是学招式,是学用心。”
他指着木工台上的木料:“你看这木头,有纹路,有脾气。你顺着它的纹路来,它就给你最好的质感;你逆着它,它就给你添乱。做手艺和做人一样,得用心去懂。”
接下来的半个月,明远每天都跟着祖父学手艺。从选料、刨木到凿榫卯,祖父手把手教,一点都不藏私。明远的手上磨出了水泡,水泡破了结成茧,可他却觉得心里越来越踏实。
有天晚上,他加班打磨一块木料,祖父端着一碗糖水走进来:“歇会儿吧,别熬坏了身子。”
明远接过碗,喝了一口,甜到心里。他看着祖父坐在旁边,借着灯光看他打磨的木料,突然问:“爷爷,您当初为什么非要做这行啊?那么辛苦。”
祖父抬头,眼里闪着光:“那时候穷,学门手艺能活命。后来做着做着就喜欢了,看着一块破木头,在手里变成像样的家具,心里就高兴。”
他拍了拍明远的肩膀,语气郑重:“手工艺,是心的传递。你把心放进去,别人就能从你的作品里,摸到你的温度。”
明远低头看着手里的木料,掌心传来木料的温度,像一股暖流,顺着指尖流进心里。
4 新设计的尝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