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,我自己走过去吧,不远了。”子涵小声说。
“不行,车多,你一个人不安全。”妈妈头也不抬,麻利地帮念念穿好裤子,又把她抱回儿童座椅,“快了快了,咱们马上走。”
等她们赶到学校门口,早读铃刚响。妈妈把书包递给子涵,又从口袋里掏出块巧克力:“中午饿了吃,放学妈还在这儿等你,带着念念。”
子涵接过巧克力,看着妈妈怀里的念念正睁着圆眼睛看她,小手里还攥着那个旧小熊玩偶。“妈,你别等太久,风大。”
“没事,妈带了外套。”妈妈笑着挥手,“快进去吧,好好听课。”
子涵转身跑进教学楼,走廊里空荡荡的,只有她的脚步声。高一(1)班的门虚掩着,里面传来齐读语文的声音。她深吸一口气推开门,全班四十多双眼睛齐刷刷看过来,班主任李老师(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女人)愣了愣,指了指最后一排的空位:“林子涵是吧?坐那儿吧,下次早点来。”
子涵抱着书包快步走过去,坐下时才发现后背全是汗。同桌是个短发女生,正低头记笔记,听见动静抬头冲她笑了笑,露出两颗小虎牙:“我叫苏雨桐,你就是那个踩线进重点班的?”
子涵脸一红,点点头。雨桐却没在意,把自己的语文书往她那边推了推:“刚在读《沁园春·长沙》,我把重点标出来了,你等会儿补着看。”
课本上用蓝色笔标了停顿,红色笔写着“易错字:舸(别写成柯)”,字迹工整利落。子涵心里暖了点,小声说“谢谢”。
早读课过得像打仗,雨桐告诉她,重点班每天早读要背两篇古文、二十个英语单词,还要抽查默写。子涵跟着读《沁园春·长沙》,“百舸争流”的“舸”字总念错,雨桐就在草稿纸上写下来,教她“舸是船,所以带舟字旁”。
第一节是数学课,老师讲的是函数性质,黑板上的公式密密麻麻。子涵听得头晕,初中时她数学就不算好,现在老师讲得又快,她连笔记都记不全。雨桐看出她的窘迫,悄悄把自己的笔记推过来,上面用不同颜色标了“知识点”“例题”“易错点”,还在旁边画了个小笑脸:“别慌,下课我帮你理。”
下课铃响时,子涵松了口气。雨桐果然拉着她讲题,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函数图像:“你看,一次函数就像咱们早上坐的电动车,斜率是妈妈骑车的速度,速度快,线就陡。”
子涵被逗笑了,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。她忽然觉得,重点班好像也没那么可怕——至少有个愿意帮她的同桌。
一周很快过去,周五那天迎来第一次数学周测。卷子发下来,子涵看着上面的题目,脑子一片空白——很多知识点老师讲过,但她根本没吃透。她咬着笔杆硬写,最后交卷时,选择题空了三道,大题只写了前两问。
放学时,子涵磨磨蹭蹭收拾书包,不敢去校门口——她怕妈妈问起考试成绩。雨桐看出她的心思,拍了拍她的肩膀:“考砸了?没事,我初中第一次周测也才考六十多分,咱们一起补。”
子涵点点头,跟着雨桐走出教学楼。远远就看见妈妈站在路边,怀里抱着念念,念念已经睡着了,小脑袋歪在妈妈肩膀上。妈妈穿着那件灰色外套,风把她的头发吹得有些乱,手里还攥着子涵的早餐袋(早上忘在车筐里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