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多谢殿下提醒,臣女省得。”上官云铮微微颔首,“若无他事,臣女告辞。”
看着她转身离去的背影,朱瞻基站在原地,若有所思。这个上官云铮,不仅聪慧、有胆识,更有着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敏锐。她能洞悉汉王的敌意,也能明白他的提醒。这样的女子,若能为己所用……
他心中的那个念头,愈发清晰起来。
二、智破迷局
自御花园宴会后,上官云铮果然感受到了来自汉王党的压力。先是徐府在朝堂上的一些事务屡屡受阻,接着,又有流言蜚语传出,说上官云铮仗着有才名,意图攀附皇太孙,玷污门风。
徐景昌虽为定国公,在军中颇有威望,但在朝堂之上,面对汉王党羽的步步紧逼,也有些力不从心。他找到上官云铮,眉头紧锁:“云铮,这几日的事,你也该察觉到了。是汉王在背后捣鬼。他这是把你视作眼中钉了。”
上官云铮端坐着,神色平静:“表舅公,我明白。他们是想借此敲打您,也是想离间我与皇太孙殿下的关系,让殿下对我心生忌惮。”
“那你打算如何应对?”徐景昌问道。他知道这个侄女聪慧,或许能有办法。
“以静制动。”上官云铮缓缓道,“流言止于智者。我们越是慌乱,他们越是得意。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端,他们也挑不出实质性的错处。至于朝堂上的事,表舅公只需按规矩办事,不必急于求成,他们也找不到太多由头。”
徐景昌沉吟片刻,点头道:“也只能如此了。只是,长久下去,终究不是办法。汉王党羽众多,防不胜防啊。”
上官云铮眼中闪过一丝锐光:“防不胜防,便要主动出击。只是,时机未到。”
就在这时,宫中传来消息,成祖朱棣在北征途中染病,身体日渐虚弱,已下令班师回朝。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让本就暗流涌动的朝局更加紧张起来。
储位之争,从未如此迫在眉睫。
汉王朱高煦趁机在军中安插亲信,拉拢朝臣,动作频频。赵王朱高燧则在暗中煽风点火,试图坐收渔翁之利。朱瞻基一面要稳定朝局,一面要应对两位叔叔的发难,还要担忧祖父的病情,忙得焦头烂额。
一日,朱瞻基处理完政事,已是深夜。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,李时端来一碗参汤:“殿下,歇歇吧。您已经三天没好好合眼了。”
朱瞻基摆摆手,目光落在案头一份关于军粮押运的奏报上,眉头紧锁。这份奏报说,运往北方边境的一批军粮,在途经山东时,被一伙不明身份的盗匪劫掠,押运的士兵也死伤惨重。
“山东地界,向来安稳,怎会突然出现如此猖獗的盗匪?”朱瞻基疑惑道,“而且,他们偏偏劫掠军粮,时机未免太巧了些。”
李时道:“会不会是瓦剌的细作所为?想断我军粮草?”
“不像。”朱瞻基摇头,“瓦剌若要动手,不会选择在山东,那里离边境太远,且防卫森严。这更像是……朝中有人故意为之。”
他的目光锐利起来。军粮被劫,影响的是边境军心,甚至可能延误祖父回朝的行程。谁最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