终于,翻过一道长满野杜鹃的山梁,眼前豁然开朗。一片开阔的向阳山坡展现在眼前,这就是村民们口中的“青草坡”。清晨的阳光终于洒满了山坡,照亮了挂满露珠的青草,绿得发亮,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翡翠绒毯。坡上零星点缀着几块巨大的黑色岩石,如同远古巨兽的脊背。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坡顶蜿蜒流下,潺潺水声是这片宁静中最悦耳的伴奏。
“到了!大角,去吧,吃饱点!”阿权叔解开缰绳,轻轻在大角屁股上拍了一下。大角立刻欢快地低下头,用宽厚的舌头卷起一簇鲜嫩的青草,大口咀嚼起来,发出满足的“吧唧”声。阿牛也放开了铁柱,那家伙迫不及待地冲到小溪边,先痛快地喝了一通水,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回到草地上,埋头苦吃。其他牛也各自寻到喜欢的位置,散开在山坡各处,开始了它们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——进食。
村民们并不急于离开。他们聚在一块平坦的大石头旁,点燃一小堆篝火,用来驱散残留的寒气。有人掏出旱烟袋,吧嗒吧嗒地抽起来,烟雾袅袅升起,与山间的薄雾融为一体。大家谈论着今年的雨水、地里的庄稼、谁家的牛又要配种了。这份短暂的相聚,是“送牛”途中难得的闲适时光。他们看着自己的牛在广阔的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吃草、踱步、甚至悠闲地甩着尾巴驱赶蚊蝇,心中充满了踏实和满足。这些牛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,更是家庭的一份子,它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一家人的生计。
接下来的时间,属于田里的农活、家中的琐事和灶台上的炊烟。人们心里有数:那被“丢”在山上的牛,自有它的习性,会安分地啃食青草,无需寸步不离的看管。直到日头西斜,晚霞烧红了半边天,放牛的人才会再次爬上山去,凭着对自家牛只毛色、体型乃至叫声的熟悉,轻而易举地将它们一一寻回,牵着它们迈着沉重的步伐,踏着暮色归家。这个习惯,如同村口那棵老槐树一样,是牛山沟生活节奏的一部分,平静而自然。
送牛上山归来,牛山沟村便彻底苏醒。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,像一条条灰白色的丝带,缠绕着青瓦屋顶,最终融入山间流动的薄雾中。空气里弥漫着柴火燃烧的松香味、新煮米饭的甜香,还有各家各户飘出的不同菜肴的气息——咸菜的咸鲜、腊肉的熏香、野菜的清苦……这些味道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牛山沟清晨到午间最熟悉、最安心的背景。
阿权叔家的灶膛里,柴火正旺。翠花将红薯粥盛进粗瓷碗里,又炒了一盘自家腌的雪里蕻,简单却热乎。吃过早饭,阿权叔便扛起锄头,走向自家那片位于村口的旱地。地里的玉米已经抽穗,绿油油的叶子在晨风中翻动。他弯下腰,一锄一锄地锄着地里的杂草,泥土被翻起,散发出湿润的芬芳。锄地是个力气活,也是个磨性子的活,一下一下,节奏分明,如同他几十年来日复一日的生活。汗水很快浸透了他洗得发白的旧汗衫,顺着额角流下,滴落在脚下的土地里。他偶尔直起腰,捶捶酸痛的后背,望一眼远处那片被群山环抱的“青草坡”,知道大角正在那里悠闲地吃草,心里便踏实了许多。那头牛,就是他最好的帮手,犁地、拉车,样样离不开它。让它吃饱喝足,自己这把老骨头才能省下不少力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