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强被他看得心里发毛,色厉内荏地喊道:“你想干什么?我告诉你,拆你家是合法的!有手续的!你再胡搅蛮缠,我叫保安了!”
陈默没再说话,转身离开。他走到帐篷区的角落,那里堆着些没人要的杂物。他蹲下身,假装系鞋带,眼睛却像扫描仪一样扫过周围——几个监控摄像头的位置,保安巡逻的路线,帐篷的分布……
然后,他拿出手机,打开地图软件,放大,再放大。河湾村的位置被标成了“待开发区域”,周围的道路、建筑、河流,清晰可见。
他深吸一口气,压下喉咙里的腥甜。
他知道家人不在姑姑家,也不在安置点。李强的眼神骗不了人,那些躲闪的村民也骗不了人。
他需要证据,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。
他背起背包,朝着市区的方向走去。背影在空旷的荒地上拉得很长,像一柄即将出鞘的刀。
第二章 蛛丝马迹
陈默在市区边缘找了家最便宜的小旅馆,三十块钱一晚,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掉漆的桌子,窗户对着后巷,垃圾桶的馊味飘进来,他却浑然不觉。
他把背包里的东西倒出来:笔记本电脑、几件换洗衣物、充电器、一本翻旧的《算法导论》。没有能用上的,他需要工具。
他打开电脑,连接旅馆的公共WiFi,速度很慢,还带着广告弹窗。他手指翻飞,敲下一串代码,几秒钟后,弹窗消失,网速快了一倍——这是他以前写的小程序,用来破解公共网络的限制。
他登录搜索引擎,输入“河湾村 拆迁”。相关的新闻不少,大多是官方报道,说拆迁工作“进展顺利”“得到村民积极配合”“将打造全市标杆项目”。翻到后面,有几条本地论坛的帖子,语气隐晦,说“拆迁队手段强硬”“有村民被打伤”,但很快就被删了,只剩下零星的回复,说着“不敢多说”“怕被查”。
他换了个关键词:“河湾村 陈老实”。没有结果。
他打开地图软件,调出河湾村及周边的卫星图,截图,打印(他找到旅馆老板,花五块钱用前台的旧打印机打印的),然后用红笔在上面标记——拆迁办的位置在市中心的一栋写字楼里,李强的名字出现在公示的负责人名单里;项目开发商是“宏业集团”,老板叫张宏,本地的知名企业家;负责现场拆除的是一家叫“安捷”的拆迁公司,法人是个叫王彪的男人,照片上满脸横肉,眼神凶狠。
这三个人,是核心。
他需要更多信息。
晚上八点,陈默换上一身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深蓝色工装,戴着鸭舌帽和口罩,走进拆迁办所在的写字楼。保安拦住他:“干什么的?”
“维修空调,三楼的。”他拿出一张伪造的工作证——用旅馆的打印机和硬纸板做的,粗糙,但在昏暗的光线下足以乱真。
保安瞥了一眼,挥挥手放行。写字楼的电梯晚上不刷卡也能上,管理并不严格。
三楼走廊空无一人,办公室的门大多锁着。陈默走到“拆迁办副主任”的门牌前,拿出一根细铁丝——从旅馆的窗户护栏上掰下来的,磨尖了。他以前在大学社团里学过开锁,对付这种老式门锁,不到半分钟就打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