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渐渐地,“信号”似乎稳定了些。我开始能“看”清一些景象——不是通过眼睛,而是直接呈现在意识里的画面。一间简洁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卧室,暖黄色的灯光,书架上的书,窗外的霓虹模糊闪烁。

还有一个男人。

他看起来很年轻,二十七八岁的模样,穿着舒适的居家服,头发有些微乱,正坐在书桌前,对着电脑屏幕蹙眉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。他的侧脸线条清晰,鼻梁很高,嘴唇抿着,显得有些专注,又有些……疲惫和孤独。

我感到一种奇异的连接感,仿佛能模糊地感知到他平静外表下细微的情绪波动——工作遇到瓶颈的烦躁,深埋的思索,以及一种……难以言喻的、与我相似的孤寂。

这感觉太过真实,远超寻常梦境的光怪陆离。

他在我的“梦”里活动。起身倒水,揉着眉心在房间里踱步,偶尔会走到窗边望着夜空出神。每一次他靠近我“视角”所在的方向——似乎是他的床头柜,上面放着一个相框和一些小摆件——那种连接感就会骤然增强,他的影像和情绪也会变得更加清晰。

我像一个无声的幽灵,漂浮在他的生活片段里。我知道这是梦,一个持续不断、内容连贯得诡异的梦。但我无法解释那扑面而来的真实感,无法解释为何能感知到那些细微的情绪。

直到有一次,他在窗边站了许久,忽然极轻地叹了口气,低声自语,声音透过那层无形的连接,模糊却真切地传入我的“梦”中:“……要是真的存在就好了。”

存在什么?我不解。

但他话语里那一丝微不可察的期盼与落寞,却像一颗小石子,投入我心湖,漾开细微的涟漪。

我开始习惯每晚这个奇特的“梦”。甚至隐隐的,有了些许期待。期待看到那个陌生的、却又感觉不到丝毫恶意的男人,期待感知他那份与我共鸣的孤独。这漫长的隐居生涯里,他成了我一个无声的、仅存于睡梦中的“伴”。

我尝试在“梦”中与他交流。集中意念,试图传递一个简单的问候,一个疑问。但我的思维如同撞上一堵无形之墙,无法穿透。我只能观察,只能感受,无法干预,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。

或许,真的只是一个过于逼真的梦吧。我如此告诉自己,压下心底那丝荒谬的猜想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。窗台上的小花长势良好,甚至比刚来时更显精神,花瓣的淡紫色似乎深邃了些许,那层稳定的生物磁场也依旧如常。

2 雷雨夜的共振

直到那个雷雨夜。

狂风暴雨袭击了山林,闪电如银蛇撕裂天幕,雷声震耳欲聋。即使是隔音良好的木屋,也能感受到那磅礴的自然之威。实验室的几台精密仪器甚至发出了短暂的报警声,提示受到强烈的电磁干扰。

我检查完设备,回到卧房时,发现窗台被暴雨打湿了一片。那盆小花在狂风中被吹得有些倾斜,叶片上沾满了水珠。

我走过去,想将它扶正擦干。指尖刚触碰到冰凉湿润的白瓷花盆——

轰隆!

一道前所未有的霹雳几乎在头顶炸响!整个木屋似乎都随之震动了一下!与此同时,窗外的闪电光芒骤亮,透过窗帘的缝隙,瞬间照亮了整个房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