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他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。白天他无法入睡,眼窝深陷,神经质地盯着监控屏幕。夜晚,他则像一个等待猎物的猎人,戴着耳机,一动不动地坐在黑暗里。

住在楼下的女记者苏晴(Sū Qíng)最先注意到林默的异常。她偶尔会听到楼上传来沉重的脚步声,像是有什么东西被拖来拖去。以前,楼上的邻居安静得像个幽灵。出于职业的敏感,她感到有些好奇。

一周后,林默的系统终于有了反应。

警报声没有响起,因为那声音的出现方式超出了他的预料。它并非来自公寓外的任何一个方向,而是同时被四个麦克风以完全相同的强度和时间捕捉到。

在物理世界里,这是不可能的。

唯一的解释是,声源就在四个麦克风的正中心——也就是林默的头颅所在的位置。

他看着屏幕上那条完美的、代表着尖叫的波形图,冷汗从额头滑落。他慢慢地,一帧一帧地回放。这一次,他捕捉到了。那尖叫持续了3.14秒,不多不少。在声音消失前的最后一微秒,他捕捉到了另一丝微弱的背景音。

他将那段背景音分离出来,过滤掉所有噪音,然后,反复放大。

那是一个男人低沉的、仿佛贴着话筒的耳语。

“找到你了。”

第一章:无声的证人

恐惧像一只冰冷的手,扼住了林默的咽喉。那个声音不是从外面传来的,它是被“植入”这间屋子的,或者说,是植入他脑中的。

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报警,但旋即又被理智扼杀。他要怎么跟警察说?“我听到一个只有我能听到的尖叫声,它好像在我脑袋里”?他会被当成精神病,然后被送去他最恐惧的地方——一个充满了无法控制的噪音和陌生人的精神病院。

他必须自己找到证据。

那个声音,那个“找到你了”,让他确定这不是随机事件,而是针对他的。可他与世隔绝,没有任何仇家。到底是谁?

他将那段3.14秒的尖叫声作为“样本”,开始在浩瀚的互联网上进行比对。他黑入了几个大型的音频数据库、影视素材库,甚至是一些暗网的声音论坛。他编写的爬虫程序夜以继日地工作,试图找到与这个“声纹”相匹配的音频。

与此同时,楼下的苏晴对他越来越好奇。她是一名社会新闻记者,对挖掘不为人知的故事有着近乎偏执的热情。这个神秘的楼上邻居,就像一个上了锁的盒子,让她心痒难耐。

一天下午,苏晴借口家里的Wi-Fi坏了,敲响了林默的门。

门开了半分钟才开,门缝里露出一张苍白而警惕的脸。林默看到一个陌生的女人,本能地想要关门,但苏晴已经挤了半个身子进来。

“你好!我住楼下,我叫苏晴。不好意思打扰你,我家的网断了,稿子急着发,能借你的网用一下吗?”她笑得一脸无害。

林默的公寓第一次被外人闯入。苏晴的说话声、她身上的香水味、高跟鞋踩在地板上的声音,都像是一场小型地震。他皱着眉,指了指墙上的路由器,便躲进了自己的工作间。

苏晴一边假装上网,一边飞快地打量着这个奇怪的屋子。墙壁上那些凹凸不平的吸音板,厚重的窗帘,以及空气中那种近乎真空的沉寂,都让她感到一丝诡异。她瞥见林默工作间里闪烁的各种屏幕,上面是她看不懂的波形图和数据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