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得多捡一些,她心想,天佑的铅笔快用完了,心怡的作业本也快写满了,而且天气越来越冷,得给孩子们添件厚衣服了。
春娥奶奶沿着熟悉的街道慢慢走着,眼睛不停扫视着路边每一个可能藏着“宝贝”的角落。一个塑料瓶、一张纸板、几片废铁,这些都是她和孙子孙女活下去的希望。
三年前,儿子和儿媳离婚后各自外出打工,最初还寄点钱回来,后来渐渐音信全无。春娥奶奶去村委会问过几次,工作人员只能摇头:“您儿子电话打不通,我们也联系不上。”
她没哭没闹,只是默默拾起了年轻时干过的营生——捡废品。靠着这点微薄收入和每月350元的高龄津贴,她硬是把两个孩子拉扯到了现在。
“春娥婶,今天这么早啊!”路边开小卖部的张阿姨招呼道,顺手递过来几个空纸箱,“这些给你留着呢。”
春娥奶奶连声道谢,小心翼翼地将纸箱拆平,捆扎好。她的动作很慢,每弯一次腰都显得十分艰难。
“您这咳嗽得去看看啊,”张阿姨担忧地说,“听起来挺严重的。我女婿在县医院工作,要不我帮您问问?”
“没事,老毛病了,过几天就好了。”春娥奶奶摆摆手,不愿多谈。看医生要花钱,而她的每一分钱都要留给孩子们读书吃饭。
她继续沿着街道慢慢走,每看到一个瓶子就如获至宝地捡起来。她的背很痛,腿也肿得厉害,但一想到天佑和心怡,她就又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力量。
上午十点多,她走到了人民广场附近。这里人多,垃圾也多,是她的“宝地”。果然,在垃圾桶里,她找到了几个饮料瓶和一个破损的玩具。虽然玩具已经坏了,但她想着或许能修好给心怡玩,就也放进了袋子。
阳光渐渐强烈起来,照得她头晕目眩。她找了个树荫下的长椅坐下,从袋子里拿出一个冷馒头,慢慢啃着。这是她一天的食粮。她看着街上人来人往,忽然想起天佑小时候最喜欢吃街口那家店的肉包子,那时儿子还没离婚,偶尔会带孙子去买。
她已经很久没看到天佑那样开心地笑了。
休息片刻,春娥奶奶继续上路。她知道几个垃圾清运点的时间,得赶在清洁工来之前去翻找。虽然这活计又脏又累,还常常遭人白眼,但为了孩子,她什么都能忍。
在一家新开的奶茶店后门,她发现了一大袋废弃的塑料杯。如获至宝的她急忙上前,却因为动作太急而引发了一阵剧烈的咳嗽。她扶着墙,等这一阵过去后才慢慢蹲下身,仔细地将那些杯子一个个踩扁,整齐地码放在专门的袋子里。
这些能卖个好价钱,她心想。或许除了买米,还能给心怡买本新的作业本,那孩子的作业本已经写得密密麻麻,几乎没有空白了。天佑的铅笔也确实该换了,他用的那支已经短得几乎握不住。
中午时分,她的编织袋已经半满。今天收获不错,她盘算着应该能卖到二十多元。这让她感到欣慰,脚步也似乎轻快了一些。
她朝着城西的废品收购站走去,盘算着今天能换多少钱。忽然,一阵猛烈的咳嗽袭来,她不得不扶着墙壁,眼前阵阵发黑。
“您没事吧?”一个路过的小伙子关切地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