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世民心中疑窦丛生,却没有继续追查 —— 现在不是纠结鬼神的时候。他回到书房时,亲兵已将账簿与名单送来。李世民坐在案前,指尖划过泛黄的账簿,如同审阅公司财报:粮草储备尚可支撑半年,但兵器磨损率高达三成;军中官员多是父亲的旧部,但窦琮等几名隋室旧臣态度暧昧,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。
“必须尽快补充军备,还要拉拢核心战力。” 李世民心中已有盘算。就在此时,门外传来脚步声,管家匆匆进来禀报:“二公子,突厥围炀帝于雁门,朝廷下诏募兵驰援,将军云定兴正在城外招兵。”
李世民眼中闪过精光 —— 机会来了。这不仅是刷取 “功绩” 的绝佳契机,更是检验自己谋略、建立威信的试金石。他立刻起身:“备马,我要去见云将军。”
雁门城外,隋军大营一片愁云。云定兴望着远处突厥人的帐篷,眉头紧锁:“敌军数十万,我军仅有三万,如何解围?” 麾下将领面面相觑,无人敢应声。
“云将军,晚辈有一计。” 李世民的声音突然响起。众人回头,见一名少年身着银甲,身姿挺拔,正是唐国公的二公子。云定兴虽惊讶,却也听闻过他的名声,抬手示意:“世民公子请讲。”
李世民走到沙盘前,指尖划过代表突厥的黑色棋子:“突厥敢围天子,无非是料定我军无援。我们只需造势,让他们误以为援军大至。” 他指着沙盘上的路线,“可将军队分为数十队,昼则旌旗连绵数十里,夜则征鼓不绝,再散布消息,说李渊将军已率十万大军赶来。突厥多疑,必不战而走。”
这正是商业竞争中的 “信息威慑” 策略,用虚假的实力造势,逼退对手。云定兴眼中一亮:“此计甚妙!” 当即下令按李世民的计策部署。
三日后,崞县境内,突厥斥候望着连绵不绝的隋军旗帜,吓得魂飞魄散,连夜奔回大营:“可汗!隋军援军大至,至少十万兵力!” 始毕可汗本就心虚,听闻此言,连夜下令撤兵。雁门之围,竟不战而解。
李世民回城时,晋阳百姓夹道欢迎,欢呼声震天。他坐在马背上,面无表情,心中却在盘算着下一步 —— 这场 “营销造势” 很成功,他的声望已初步建立,接下来该接触 “核心合伙人” 了。
当晚,李世民换上便服,悄然来到太原狱。狱卒早已被他买通,一路畅通无阻地来到刘文静的牢房外。这位晋阳县令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,被打入大牢,却在原主记忆中,是晋阳起兵的关键人物。
“刘县令,别来无恙?” 李世民笑着走进牢房。刘文静正坐在草席上看书,见是他,眼中闪过惊讶,随即放下书卷:“二公子深夜探监,怕是不止为了叙旧吧?”
“果然是聪明人。” 李世民在他对面坐下,语气直截了当,“如今隋室倾颓,如同濒临破产的企业,正是我们‘资产重组’的时机。我知刘县令胸有韬略,愿不愿与我共图大业?”
刘文静眼中闪过精光,试探道:“公子所谓的‘大业’,是指?”
“起兵反隋,入主关中,建立新朝。” 李世民语气平淡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,“父亲有兵权,我有民心,刘县令有豪杰人脉,三者结合,如同最优的投资组合,必能成功。” 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至于风险,隋室已无翻盘可能,早入局早获利,这是商业铁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