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若是太平年月,这样的日子本该如淝水般长流不息。然而大唐天佑不再,僖宗皇帝年幼,宦官专权,藩镇割据,中原早已动荡不安。只是这消息传到江淮乡村时,早已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,仿佛远在天边的事情。

这日正值中秋,赵家庄举行一年一度的丰收祭。打谷场上燃起篝火,家家户户拿出新米做的糕饼、自家酿的米酒,共同祭祀谷神后,便开始了难得的欢宴。

阿宝穿上了母亲新缝的蓝布衫,拉着妹妹在人群中穿梭。场中央,几个壮汉正在舞草龙,那龙是用新稻草扎成,足有十丈长,在火光中翻腾跳跃,栩栩如生。少女们手执莲灯,唱着采菱歌,声音清脆悦耳。

“阿宝,来尝尝我家的新米酒!”邻居张家大叔端着陶碗招呼道。阿宝凑过去啜了一口,甜中带辣,顺着喉咙滑下去,整个人都暖了起来。

妹妹被一群小姑娘拉去玩丢手绢的游戏,笑声如银铃般洒满夜空。阿宝抬头望天,一轮明月如玉盘高悬,星河璀璨,仿佛伸手可摘。他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,但愿时光永远停留在此刻。

然而他不知,此时此刻,千里之外,黄巢大军已攻破潼关,直指长安。乱世的洪流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这个宁静的村庄涌来,即将把一切美好碾得粉碎。

那时的阿宝还不懂,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他只知道这个夜晚的米酒格外香甜,妹妹的笑声格外动听,而天上的月亮,圆得像祖母珍藏的那面铜镜。

“阿宝,发什么呆呢?”父亲的大手拍了拍他的肩头,“走,跟爹去敬里正一杯。”

阿宝应了一声,最后望了眼天上的明月。他怎会想到,这是他在赵家庄度过的最后一个团圆夜,接下来的逃亡路上,月亮将常常被血色染红,再难有这般明亮的清辉。

那时的月亮,真圆啊。多年后,阿宝在东海之滨回忆起这个夜晚,总会如此感慨。可是那样的月亮,再也回不来了。

黑云压城城欲摧

乾符五年的秋收刚开镰,天边滚来的黑云却不再是雨意。

最先传来的是些零碎的消息,如同秋风扫落的枯叶,不经意间飘入村庄。过往的商旅说话时压低声音,眼神闪烁,仿佛怕被什么听见。他们说北方大旱,蝗虫遮天蔽日;说王仙芝、黄巢起义,官兵屡战屡败;说潼关失守,圣驾幸蜀。这些消息在庄稼人听来,遥远得如同另一个世界的故事。

然而变化还是悄然而至。村里的税吏来得越来越勤,税额也越来越重。先是每户加征剿饷三石,而后又是防秋粮两石,最后连来年的春税都预征了。赵大家原本充裕的粮仓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空了下去。

“这日子还让不让人过了!”赵大蹲在门槛上,抱着头叹气。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,如同他眼中残存的希望。

王氏默默织着布,手指比往常更加急促:“少说两句吧,让孩子听见不好。”

阿宝确实听见了。他已经十三岁,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孩童。他看见父母眉间的愁绪越来越重,看见母亲深夜还在灯下赶织布匹,只为多换几文钱;看见父亲望着日益空荡的粮仓发呆,旱烟抽得一锅接一锅。

最可怕的是流民开始出现了。起初是三五个,后来是成群结队,他们衣衫褴褛,面黄肌瘦,眼中却闪烁着饿狼般的绿光。里正带着壮丁守在村口,不许他们进村,只能施舍些残羹剩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