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林知夏紧紧握住外婆的手,泪水顺着脸颊滑落,滴在两人交握的手上:“外婆,谢谢您告诉我这些。太外婆和太外公的爱情故事真的很感人,我会好好珍藏这些信件和照片,也会像太外婆一样,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。”

第三章 档案馆里的往事

自从知道了太外婆和太外公的故事后,林知夏的心里总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,她迫切地想知道更多关于他们的事情,想了解他们在燕园的生活,想知道太外公在敦煌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。于是,她查了北京大学档案馆的开放时间,准备去那里寻找更多线索。

北京大学档案馆位于校园的西北角,是一座灰砖红窗的古色古香的建筑,门口挂着一块木质牌匾,上面写着 “北京大学档案馆” 六个烫金大字。林知夏走进档案馆时,里面很安静,只有工作人员敲击键盘的声音和翻找资料的细微声响。她向接待处的工作人员说明了自己的来意,工作人员很热情,让她填写了一张申请单,然后带着她去了资料查阅室。

查阅室里摆着几排长长的桌子,桌子上放着电脑和放大镜,墙上挂着北京大学不同时期的校史照片。工作人员根据林知夏提供的名字和时间,很快就在电脑里找到了相关的档案记录。“沈砚舟,1935 年出生,1954 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,1958 年毕业,在校期间成绩优异,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,发表过《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》《敦煌文书中的历史信息》等论文,毕业后主动申请赴甘肃敦煌,参与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。” 工作人员一边念着档案内容,一边把打印出来的资料递给林知夏。

林知夏接过资料,手指轻轻拂过纸上 “沈砚舟” 三个字,心里满是激动。她仔细地读着资料上的每一句话,想象着太外公当年在课堂上认真听讲、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、在文学社里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场景,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形象,仿佛就在眼前。

接着,工作人员又找到了林知夏太外婆的档案:“林知夏,1936 年出生,1956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,入学成绩优异,语文和历史科目均为满分,在校期间加入学校文学社,发表过《燕园的春天》《未名湖畔的思念》等散文和诗歌,1960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,后因照顾老人辞职。” 看到太外婆的资料,林知夏更加兴奋了,原来太外婆毕业后还留校教过书,她之前从信里只知道太外婆在学校工作,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职位。

除了这些档案资料,工作人员还帮林知夏找到了一些当年的校刊和报纸。1957 年第 5 期的《北大周刊》上,有一篇题为《燕园金童玉女:沈砚舟与林知夏》的报道,报道中不仅介绍了两人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,还详细描述了他们的爱情故事:“沈砚舟与林知夏,一个是历史系的才子,一个是中文系的佳人,两人因书相识,因诗相恋,在燕园的未名湖畔、博雅塔下,总能看到他们并肩散步的身影。他们不仅自己成绩优异,还经常帮助同学补习功课,是同学们眼中的模范情侣。” 报道旁边还配了一张两人的合影,和林知夏从旧皮箱里找到的那张照片是同一张,只是这张照片保存得更好,没有那么多磨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