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8 年 2 月的《北京日报》上,有一篇关于北京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、主动赴基层工作的报道,其中就提到了沈砚舟:“我校历史系毕业生沈砚舟同志,在得知国家号召青年知识分子到基层去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后,第一时间报名参加,他说:‘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,敦煌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保护,我愿意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,无论到哪里,我都会努力工作,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。’”
看着这些资料,林知夏的心里充满了敬佩。她仿佛能看到太外公当年在毕业典礼上,坚定地说出这番话时的样子,也能感受到太外婆站在人群中,看着太外公远去的背影,既骄傲又不舍的心情。
从档案馆出来后,林知夏沿着校园的小路慢慢走着,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未名湖畔。此时已是深秋,湖边的柳树叶子已经泛黄,随风轻轻摇曳,落下的叶子飘在湖面上,像一只只小船。林知夏沿着湖边慢慢走着,想象着太外婆和太外公当年在这里散步、聊天的场景 —— 或许太外公曾在这里给太外婆读过诗,太外婆曾靠着太外公的肩膀,指着湖面的鸳鸯说 “你看它们多好,永远不分开”。一阵风吹过,带着湖水的凉意,林知夏裹紧了身上的外套,却觉得心里暖暖的,仿佛那段遥远的时光,正通过这些细微的场景,与自己产生着奇妙的连接。
她走到湖边的一张长椅旁坐下,长椅是木质的,表面被岁月磨得光滑。她摸着长椅的扶手,忽然注意到扶手内侧刻着两个小小的字 ——“知夏” 与 “砚舟”,字迹已经有些模糊,却依旧能辨认出来。林知夏的心跳瞬间加速,她凑近了仔细看,确认那就是两人的名字,旁边还刻着一个小小的爱心。原来,太外婆和太外公当年,也曾在这里留下过属于他们的印记。
她坐在长椅上,拿出手机,对着那两个字拍了张照片,又抬头看了看远处的博雅塔。阳光洒在塔身上,给塔身镀上了一层金色,美得像一幅画。她忽然觉得,自己此行没有白来,不仅找到了更多关于太外婆和太外公的资料,还感受到了他们当年的爱意,这种感觉,比任何文字资料都更让她动容。
第四章 跨越时空的相遇
就在林知夏沉浸在思绪中时,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刮过,她搭在肩上的米白色围巾被风吹得飞了起来,打着旋儿飘向湖面。“我的围巾!” 林知夏惊呼一声,连忙站起身去追,可围巾已经落在了湖面上,随着水波慢慢漂向湖心。她急得团团转,湖边没有打捞工具,眼看围巾就要漂得更远,她只能沿着湖边小跑,心里满是懊恼 —— 这条围巾是妈妈生前给她织的,对她来说意义非凡。
就在这时,一个穿着藏青色外套的男生快步从旁边的小路上跑了过来。他个子很高,身形挺拔,头发有些凌乱,却挡不住眉眼间的清秀。他看到湖面上的围巾,又看了看焦急的林知夏,没有丝毫犹豫,脱下外套随手扔在长椅上,卷起裤腿,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湖里。
湖水很凉,深秋的水温刺骨,男生却像是没感觉到一样,快速朝着围巾的方向走去。他的鞋子踩在湖底的淤泥里,发出 “咕叽” 的声响,裤腿很快就被湖水打湿,紧紧地贴在腿上。他伸手抓住围巾,又快步走回岸边,上岸时,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,头发上还滴着水,水珠顺着脸颊滑落,落在下巴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