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“请问…… 承安窑怎么走?” 张清辞的声音很轻,带着点怯意。

李承安愣了愣,指了指不远处的窑坊:“我就是承安窑的李承安,你找我有事?”

“我…… 我想看看你烧的青花,” 张清辞把《瓷谱》抱得更紧了,“我爹说,承安窑的青花,釉色最像雨过天青。”

那天的雨下了很久,李承安把张清辞领进窑坊,给她看自己烧的青花碗、青花盘,还给她讲父亲教的烧瓷诀窍 ——“窑温要控制在一千三百度,多一度则釉色发黑,少一度则釉面无光”“青花料要选浙江的浙料,画出来的纹样才浓艳透亮”。张清辞听得认真,偶尔还会指着瓷坯上的纹样问:“这缠枝莲,为什么要画七片花瓣?”

“我爹说,七片花瓣代表‘七世情缘’,” 李承安笑着解释,“虽然是迷信,但总盼着好寓意。”

从那天起,张清辞就常来承安窑。有时是送些点心,有时是带着自己画的瓷纹样稿,有时只是坐在窑边,看着李承安画坯、上釉、装窑,不说一句话,却让冷清的窑坊多了几分暖意。

李承安知道张清辞的家世 —— 苏家是景德镇的书香门第,父亲是前清的秀才,后来开了家私塾,日子过得还算殷实。只是苏家就这么一个女儿,父亲对她寄予厚望,想让她嫁个门当户对的人家。

“我爹说,读书人要配读书人,” 有次张清辞坐在窑边,手里捻着片窑土,轻声说,“可我觉得,能懂瓷的人,才懂我。”

李承安的心猛地一跳,他放下手里的刻刀,走到张清辞身边:“清辞,等我把双鱼佩雕好,把双鱼瓶烧好,我就去苏家提亲。不管你爹同不同意,我都要娶你。”

张清辞抬头看他,眼里闪着光,像窑火初燃时的亮。她轻轻点头,把手里的窑土递给他:“我等你。”

3 第二章 盐商的请柬

双鱼佩雕到第七天的时候,李承安终于把双鱼的眼睛磨好了。他用细砂一点点磨,直到玉眼变得温润透亮,像含着两颗小小的月亮。他把佩分成两半,一半刻着 “承”,一半刻着 “清”,用红绳串好,揣在怀里,等着张清辞来。

可那天来的不是张清辞,是苏家的管家苏福。苏福穿着件藏青色的长衫,脸色严肃,进门就说:“李师傅,我家老爷有请。”

李承安心里咯噔一下,跟着苏福去了苏家。苏家的院子很大,种着几棵老槐树,树下摆着张石桌,苏老爷正坐在石桌旁喝茶,脸色阴沉得像要下雨。

“李师傅,” 苏老爷开门见山,把一张烫金的请柬推到李承安面前,“这是邻县盐商王老爷的请柬,他想娶清辞做填房。”

李承安的手攥得发紧,指节泛白:“苏老爷,我和清辞是真心相爱的,我已经在雕双鱼佩,准备烧双鱼瓶提亲了。”

“真心相爱能当饭吃吗?” 苏老爷冷笑一声,“你一个烧瓷的,能给清辞什么?王老爷家有良田千亩,有商铺十间,清辞嫁过去,就是少奶奶,吃香的喝辣的。你呢?守着你那破窑坊,能让她不受苦?”

“我能烧出最好的青花,我能让清辞过上好日子!” 李承安的声音发颤,却带着倔强。

“哼,最好的青花?” 苏老爷站起身,指着院角的一堆碎瓷片,“你爹当年就是太固执,非要烧什么‘雨过天青’,结果呢?窑塌了,人也没了,还欠了一屁股债。你想走你爹的老路?我告诉你,不可能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