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花记:两世瓷缘,一痣朱砂
原始尺寸更换图片
p3-flow-imagex-sign.byteimg.com
1 楔子 檀香引
民国十七年,江南景德镇的雨总带着黏腻的潮气。窑坊街最深处的 “承安窑” 里,李承安正蹲在案前,指尖捏着支狼毫笔,蘸了浓淡相宜的青花料,在素白瓷坯上勾缠枝莲的卷须。案头摆着个半旧的檀香木盒,是他母亲临终前留的,盒里衬着红绸,放着块巴掌大的和田玉料 —— 玉色温润,像浸了十年的春水。
“承安哥,你又在跟瓷坯较劲啦?”
清脆的声音裹着雨丝飘进来,李承安抬头时,看见张清辞撑着把油纸伞站在窑门口,青布襦裙的下摆沾了点泥点,却丝毫不显狼狈。他慌忙放下笔,用袖口擦了擦额角的汗:“清辞?这么大雨,你怎么来了?”
张清辞把伞收在门边,从食盒里端出碗冒着热气的绿豆汤:“娘说你守窑守了两夜,让我给你送点热的。” 她走到案前,目光落在那只画了半朵莲的瓷坯上,眼睛亮了亮,“这是要烧双鱼瓶?”
“嗯,” 李承安点头,指尖轻轻碰了碰瓷坯上的莲瓣,“想烧只双鱼瓶当聘礼,等下个月你及笄,就……” 话没说完,他耳尖先红了,慌忙去摸案头的檀香木盒,“对了,我给你看个东西。”
盒里的和田玉料被他托在掌心,阳光透过窑坊的窗棂落在玉上,映出细碎的光。“我想雕块双鱼佩,” 李承安的声音放得很轻,像怕惊了玉里的灵气,“一分为二,你一块,我一块,像这缠枝莲似的,缠一辈子。”
张清辞的指尖轻轻搭在玉料上,凉丝丝的触感里裹着李承安的手温,让她也红了耳尖。她从袖袋里摸出个小巧的瓷盒,打开是赭红色的釉料 —— 是李承安前些天用瓷土和朱砂调的,特意留了点给她。“那我先点颗朱砂,” 她蘸了点釉料,往自己眉心点了点,笑眼弯弯,“这样你烧窑时抬头看见我,就不会认错人了。”
李承安盯着那点朱砂,突然觉得窑坊里的檀香都甜了。他把玉料放回盒里,小心地揣进怀里,又拉过张清辞的手:“等这双鱼瓶烧好,我就去苏家提亲,谁也别想把我们分开。”
那时的雨还在淅淅沥沥下,檀香绕着瓷坯转,朱砂亮在眉心,他们以为,日子会像这缠枝莲一样,顺着时光的脉络,慢慢缠出一辈子的圆满。却不知,命运早藏在窑火的余烬里,等着一场烧不尽的离别。
2 第一卷 前世・窑火灼心
第一章 玉料里的光阴
李承安的烧瓷手艺是跟着父亲学的。父亲曾是官窑里的匠人,后来官窑倒了,便带着家眷回了景德镇,开了这家 “承安窑”。可惜父亲走得早,只留下一窑的瓷土和满箱的图纸,还有那句 “烧瓷如做人,要心诚,要耐得住寂寞”。
母亲走的那年,李承安才十六岁。临终前,母亲把那只檀香木盒递给她,说:“这玉料是你外婆传下来的,说是能护人平安。等你遇到想共度一生的人,就把它雕成信物,别像我和你爹,一辈子聚少离多。”
母亲的话,李承安记了三年。直到去年春天,他去街尾的纸扎铺买宣纸,遇见了躲雨的张清辞。那时张清辞穿着件月白的襦裙,手里抱着本《瓷谱》,头发上还沾着雨珠,像朵刚被雨打湿的梨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