赶到县城农药站时,天已经擦黑。站长听说他们是来拉棉花农药的,特意留了人等着,还帮他们把农药搬上车。周明想着早点回去,没多耽搁,装好车就往公社赶。
夜色渐浓,土路两旁的庄稼地里传来虫鸣,车灯照出前面的路,像一条昏黄的带子。小李和老张坐在车厢里打盹,周明握着方向盘,嘴里轻轻哼着秀兰教他的童谣——这是他养成的习惯,哼着歌开车,既不犯困,也觉得心里踏实。
快到公社时,他远远看到路边有个熟悉的身影。车开近了才看清,是秀兰,手里提着个马灯,站在路边的老槐树下,影子被灯光拉得长长的。
“你咋在这儿等?”周明停下车,秀兰赶紧走过来,用袖子擦了擦他脸上的泥:“我算着你该回来了,怕你路上看不清,拿个灯照着点。”她打开马灯,照亮了车头:“快进去吧,我给你留了饭,在锅里温着呢。”
周明看着秀兰眼里的光,突然觉得,这1963年的夏天,虽然没有空调,没有外卖,却比他经历过的任何一个夏天都要暖。他伸手接过马灯,牵着秀兰的手往家走,身后的卡车静静地停在路边,像个忠实的老伙计。
第二天一早,公社的社员们就背着喷雾器去棉田打药。周明没去,他在车库里给卡车做保养——换机油,紧螺丝,还把陷车时弄脏的车轮擦干净。王书记路过车库,看到他在忙活,笑着说:“建国,这次多亏了你,不然那二十亩棉花就完了。公社给你补两天工分,你拿着。”
周明摆摆手:“王书记,不用补,我本来就是干这份活的。不过我倒有个小请求——下次拉化肥,能不能顺路停在我家地头?秀兰一个人扛不动,我搭把手省点劲。”
王书记愣了愣,随即哈哈大笑:“你这小子,倒实在!行,这点方便该给!”
周明也笑了。他知道,在这个年代,“为自己”不是自私,“为大家”也不是口号,像这样,靠手艺吃饭,为家人着想,把日子过得踏实又温暖,才是最实在的活法。他摸了摸方向盘,心里想着,以后不管遇到啥难事,只要稳住方向,动动脑筋,总能过去的。
第三章:“外来者”的家庭暖(1965年·秋)
秋阳把公社大院的土晒得发烫,周明刚把最后一袋化肥卸到生产队的场院,衣兜里的怀表就“咔嗒”响了一声——这是秀兰去年给他的生日礼物,表盘上的漆掉了一块,却是他最宝贝的东西。他摸了摸怀表,想起秀兰早上说的“这两天总觉得身子沉”,心里一紧,跟队长打了声招呼,就往家赶。
推开家门,就见秀兰正坐在炕沿上缝衣服,听到动静抬头笑了笑:“回来啦?我刚把你那件破了的工装补好,冬天还能穿。”她说话时气息有点喘,手撑着炕沿想站起来,周明赶紧走过去扶住她:“坐着别动,跟你说过别干重活,怎么不听?”
秀兰拍了拍他的手:“哪有那么娇气?就是有点累。对了,上午卫生院的刘大夫来巡诊,说我这是快生了,让咱提前把待产包准备好。”
周明心里“咯噔”一下——他在现代没经历过这种事,可电视里看过不少,知道孕妇生产不是小事。他扶着秀兰躺下,转身就去翻箱子:“待产包?得准备啥?我去供销社买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