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晓晓跟在最后,小声嘀咕:“周叔人可好了,上次我去库房找他,他还拿出珍藏的墨锭给我看,说这是‘能写出故事的墨’,他怎么会监守自盗呀?”
穿过走廊时,夏晓星瞥见墙上挂着的博物馆员工合照——照片里,周明远站在最左边,穿着灰色中山装,手里捧着一本线装书,笑容温和,眼镜后的眼睛透着对古籍的珍视。她想起张晓晓说的“能写出故事的墨”,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:或许这案子,和“墨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第二章:墨香与旧怨(回忆·一年前·博物馆库房)
夏晓星第一次见到周明远,是在一年前的博物馆库房。那时她刚解决完红光钢厂的案子,夏卫国怕她“闲得发慌”,便让她去博物馆帮忙整理古籍,美其名曰“感受传统文化”。
库房在博物馆 basement,推开厚重的木门,一股混合着墨香、樟木味和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。阳光透过狭小的高窗,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,照亮空中漂浮的尘埃。夏晓星正皱着眉适应光线,就听到角落里传来轻微的“沙沙”声——那是宣纸翻动的声音。
她循声走去,看到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的老人蹲在书架前,手里捧着一本线装书,正用放大镜仔细看着书页边缘。老人头发花白,却梳得一丝不苟,手指枯瘦却有力,翻书时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书中的文字。旁边的桌子上,摆着一方砚台,砚台里还残留着未干的墨渍,旁边放着几块形状各异的墨锭,其中一块墨锭上刻着“光绪年制”的字样。
“您就是周研究员吧?”夏晓星轻声开口,怕打扰到他。
老人抬起头,露出一副金丝边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带着温和的笑意:“是晓星吧?老夏都跟我说了,快过来坐。”他指了指旁边的木凳,把手里的书轻轻放在桌上,“刚在看《雾都旧闻录》的残页,这书啊,比我岁数都大,每页纸都得小心伺候着。”
夏晓星凑过去,看到书页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小楷,字迹娟秀,墨色浓淡不一,有些地方还留着淡淡的修改痕迹。她正看得入神,身后突然传来轻轻的脚步声,回头一看,是林屿抱着一摞古籍站在门口,脸颊通红,显然是爬楼梯累的。
“周叔,您要的《墨经注》我找到了。”林屿把书放在桌上,声音带着点怯生生的意味,却难掩兴奋,“我在书里发现了一张夹着的墨谱,上面画着好多种制墨的配方!”
他当时刚考上雾都工业大学机械系,利用暑假在博物馆做义工,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古籍、登记藏品。夏晓星总笑他“把库房当实验室”,林屿却只是红着脸,从背包里掏出各种自制的小工具——墨色检测仪、纸张厚度尺,甚至还有用旧手机改造的微型扫描仪,说是“能更好地保护古籍”。
周明远看到林屿,眼睛瞬间亮了:“小林来得正好!你帮我看看这页的墨,是不是后来补上去的?”他指着《雾都旧闻录》里一个“州”字,“我总觉得这字的墨色比其他字浅,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。”
林屿立刻凑过去,从口袋里掏出微型放大镜,对着阳光调整角度,又从背包里摸出一张白色试纸,蘸了一点清水,轻轻点在“州”字边缘。试纸很快吸了一点墨,颜色比其他地方浅了许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