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“今天我们来讨论下一季度的重点项目...”小刘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活力,他刚刚三十五岁,正是我二十年前的年纪。PPT一页页翻过,图表精美,数据详实,用的都是最新版的软件制作,动画效果流畅得令人眼花缭乱。

我看着PPT上闪动的图表和数据,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墙上的钟。那是个老式的圆形挂钟,秒针一步一顿地走着,发出几乎听不见的机械声响。

我忽然想起很多年前,我也站在这样的会议室前方,向下属们布置任务。那时我的声音也如小刘一般自信满满,以为自己和这个机构已经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。

而现在,我数着分针转动的圈数,两圈半,刚好散会。这种计算时间的能力是我这些年来练就的独门绝技,能从会议的冗长程度推断出议题的重要性和决策的实际效果。

“杨总,您有什么补充吗?”小刘突然问道。

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我身上。那些眼神复杂难辨——有关切,有好奇,有怜悯,也有几乎掩藏不住的幸灾乐祸。我注意到几个年轻员工交换了眼神,嘴角微微上扬,像是在期待一场好戏。

我摆摆手:“没有,你们定就好。”声音出乎意料的平静,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。

会议结束后,人群迅速散去,各自回到忙碌的工作中。我慢慢走回工位,拿起那张当天的报纸。其实我已经读过一遍了,甚至连中缝的广告都快背下来了。

但除了看报,我不知还能做些什么。报纸是单位订的,每天一早就会送到每个部门,但现在看来,读报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。

右边的年轻人正在通话中,声音洪亮:“李总,您放心,这个指标我们一定能完成!今晚我就让团队加班出方案!”

他的话语中充满了那种我曾经熟悉的紧迫感和自信,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。

左边的女孩键盘敲得噼里啪啦,偶尔停下来发条语音消息:“那家店的包包今天有活动诶!要不要拼单?”

她的声音轻快而活泼,与办公室的严肃氛围形成奇特的对比。

而我,在这个喧嚣的环境中,创造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寂静领域。泡茶、看报、偶尔抬眼看看窗台上的绿萝。

多么简单的三件事,却填满了我八小时的工作时间。有时候我会故意放慢每一个动作,像是电影中的慢镜头,仿佛这样就能让时间过得快一些。

中午去食堂,我依旧打了那几样菜:土豆丝、青椒炒肉、米饭。食堂大妈认识我,舀菜时手腕特意多抖了半勺。

这种小小的特权是我这些年来不知不觉积累的,如今正在一点点消失,但这份善意却保留了下来。

“杨总,今天有您爱吃的红烧排骨,不来点吗?”她问道,眼睛里的关切是真诚的。

我摇摇头:“这些就够了,谢谢。”其实不是不喜欢,只是觉得不需要了。就像那些曾经重要的会议、决策、应酬,如今都变得不再必要。

端着餐盘,我找了个靠墙的位置坐下。咀嚼得很慢,一口饭,一口菜,再一口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