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知道,她没得选。在生存面前,所有的骄傲和自尊,都一文不值。
那天晚上,我挑了一部《罗马假日》。
巨大的幕布上,赫本的笑脸,纯真得像个天使。乔莺坐在离我最远的那个沙发上,身上裹着我给她的毛毯,手里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。
电影放到一半,我听到了压抑的哭声。
我转头看去。
乔莺把脸埋在膝盖里,肩膀一抽一抽的。眼泪,大颗大颗地滴进那碗她视若珍宝的面汤里。
我没有安慰她。
我知道,她哭的,不是电影里的爱情。
她哭的,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,属于她的“罗马假日”。
而我,是她这场末日幻梦里,唯一的,也是最残忍的,售票员。
我的电影院,只收一种门票——被现实碾碎的,旧世界的尊严。
44
乔莺留下了。
她适应得比我想象中要快。或者说,现实逼得她不得不快。
第一天,她交上来的观后感,狗屁不通,充满了敷衍和不屑。我当着她的面,把那张纸扔进垃圾桶,然后给了她一块压缩饼干。
她气得浑身发抖,但还是接过去,一小口一小口地啃完了。
第二天,她打扫了整个安全屋。我看到,她擦拭地板时,眼神里全是屈辱的火焰。那晚的观后感,字迹工整了许多,但依旧言之无物。
我给了她两块饼干。
第三天,她开始认真看电影了。我们看的是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。当里昂死的时候,我看到她眼圈红了。那晚的观后感,她第一次写了超过一千字。虽然文笔依旧很烂,但里面,有了一丝真情实感。
我给她做了一顿四菜一汤。
她端着饭碗,一边吃,一边掉眼泪。
我这才知道,这位影后,原来根本不懂电影。她以前演戏,靠的是导演一点点喂,靠的是她那张老天赏饭吃的脸。她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,光影背后,那些真正动人的东西。
一个不懂电影的影后。这大概是这个末世里,最讽刺的笑话。
慢慢地,她变了。她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大明星,而是一个普通的,努力想用自己蹩脚的文字,换一顿饱饭的住客。
她开始和我讨论剧情,会为了一个角色的命运而争吵。她会抢着去打扫卫生,会主动问我第二天想看什么电影。
她的观后感,也写得越来越好。有时候,甚至会有一些独特的、让我都眼前一亮的见解。
我看着她,穿着我的旧T恤,素面朝天地坐在沙发上,因为一个搞笑情节笑得前仰后合。我突然觉得,现在的她,比海报上那个化着精致妆容的女神,要好看得多。
这天,她正在厨房洗碗,突然问我:“陈默,你这里……什么都有。为什么还要我写观后<em>感,还要我做家务?”</em>
我正在擦拭我的蓝光碟片,头也没抬地说:“因为,人不能闲着。一旦闲下来,就会开始胡思乱想。一胡思乱想,人就废了。”
更重要的是,我不想养一个废人。在这个安全屋里,每个人都必须有他的价值。
哪怕,这个价值,只是写一篇观后感。
乔莺沉默了。
过了很久,她才低声说:“谢谢你。”
我没说话。
我只是把一张刚擦干净的碟片,放进了播放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