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她爽快应下,约定三天后同行。分别时,她将相机递还给我,包带上的荞麦花挂坠随动作轻晃。那抹明黄让我想起林老师书房里夹在图纸间的干花标本,但终究只是转瞬的联想。远处,玉龙雪山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,山巅的积雪泛着冷冽的银光,与丽江古城的灯火形成鲜明对比。夜幕渐渐降临,古城的灯笼次第亮起,在石板路上投下暖黄的光晕,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变得温柔。她转身离去时,暮色中的身影被灯光勾勒出一道温柔的轮廓,马尾辫在风中轻轻摆动,仿佛带着某种无声的告别,而包上的荞麦花挂坠在光影中若隐若现,如同一个未完成的承诺。

2.邛海初印象

三天后,我在西昌客运站接到她。她依然背着那个帆布包,只是多了顶草帽,帽檐下睫毛扑闪,像蝴蝶停在花丛边。带她走进青瓦巷时,暮色正染红黄葛树的枝叶。她突然停下脚步,弯腰拾起一片碎瓦:“这上面的纹路好特别,是有什么讲究吗?”

我蹲下身,指着瓦当上的云雷纹:“这是明代工匠留下的,西昌的砖瓦都有独特的‘语言’。”**她听得入神,指尖轻轻摩挲着瓦片上的纹路,眼中泛起痴迷的光:“这种纹路,我好像在哪里见过……啊!对了,去年在云南的彝族村寨,一位老银匠展示的银饰上也有类似的纹样。原来建筑与饰品之间,竟藏着这样的血脉联系!”**相机举在胸前,却迟迟没有按下快门。我注意到她包里露出半截牛皮纸笔记本,边缘写满了潦草的字,像藏着许多未解的谜题。巷口的老槐树在风中沙沙作响,枝叶间漏下的夕阳碎片,在石板路上织成一片金色的网。夕阳西下,余晖将巷子的影子拉得很长,仿佛时光的刻度,记录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岁月。

路过巷口的小卖部,店主阿婆用浓重的西昌方言招呼我们:“昭娃儿,带朋友来耍嗦?要不要来碗凉粉解解渴?”她转头看向我,眼中带着询问。我笑着翻译:“阿婆问我们要不要尝尝当地的凉粉。”她欣然点头,阿婆立刻从冰柜里端出两碗晶莹剔透的凉粉,浇上辣椒油、花椒面、蒜水和醋。她舀起一勺放入口中,凉粉滑嫩爽口,麻辣鲜香瞬间在舌尖炸开,她惊讶地睁大眼睛:“这味道太丰富了!辣得通透,酸得开胃,还带着一丝回甘,像在舌尖上跳了一支欢快的舞蹈。”**她一边擦汗一边说:“原来西昌的辣,不是单纯的刺激,而是一种有层次的享受。每一口都能尝到不同的味道,像这座城市一样,表面朴实,内里却藏着无穷的韵味。”**阿婆笑得合不拢嘴,用方言夸她“吃得巴适”,她虽然不太懂,但从阿婆的表情和周围人的笑声中猜到了夸赞的意思,也跟着笑了起来。

抵达老宅时,铁门“吱呀”推开。她明显怔住了——院子里那棵黄葛树的气根垂落如帘,树根深深扎进砖墙缝隙。我解释道:“这树和房子共生了几百年,林老师曾说,活着的古城就该是这样,草木砖石相互成全。”**她缓缓走近古树,伸出手轻轻触摸着那些垂落的根须,声音带着一丝颤抖:“太震撼了……这样的共生,不仅是建筑与自然的对话,更像是时间与生命的对话。每一道根须,都是岁月写下的诗。”**忽然轻声道:“你提到的林老师……是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