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强特意委托了当地一位经验丰富的阴阳先生主持阴宅选址。这位姓赵的老者已经快八十岁了,背驼得像一张弓,眼睛却异常有神。在自家的果园边缘,老者展开了一场规范的选址仪式:他取出包浆厚重的黄铜罗盘置于青石基座上,指针在磁场上微微颤抖,口中念念有词诵念着"乾山巽向,水绕明堂"的风水口诀。最终选定的地块背靠缓坡,前方有潺潺溪流,符合"前有照,后有靠"的传统风水原则,土壤干燥疏松,远离高压线与公路干扰。
选址过程中,老者用烧黄纸"买地契"的方式向土地神"报备";往土里埋入五谷杂粮,寓意后代五谷丰登;罗盘测量时特意避开地下水位线,确保墓穴干燥。"记住,下葬时一定要在正午十二点的土旺时辰,"他临走前反复叮嘱张强,"棺木入土前要用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状,再覆盖五色土,这样才能保后代平安。"
下葬仪式被阴阳先生选定在第三天中午12点,八个身着蓑衣的抬棺人用草绳将棺木捆扎牢固,他们的脸上都带着敬畏,每走一步都沉稳有力。灵柩上覆盖的红绸虽被雨水微微打湿,却依旧整齐地垂落,水珠顺着布料褶皱滴落在黄土地上,与家属的泪水混在一起。走在最前面的抬棺人高声喊着号子,步伐一致地向墓地前进,棺木平稳得没有一丝晃动。
坟坑早已由壮劳力提前挖好,深度约两米,底部铺着防潮的石灰和干燥的松针。按仪式流程,需先在墓穴中焚烧少量黄纸"暖穴",寓意为逝者打造"温暖的家";棺木入土前,老三在坑底垫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状,再覆盖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五色土,每次填土都需撒入芝麻和茶叶。张强将第一把土撒进坟坑时,铜钱在阳光下泛着微光,排列整齐的星阵仿佛真的能指引方向。
棺木缓缓沉入墓坑时,阴阳先生高声念起"安土咒",声音在风中回荡,与家属压抑的哭声形成肃穆的共鸣。"天地玄宗,万炁本根。广修亿劫,证吾神通..."随着咒文声,泥土一铲铲覆盖在棺木上,逐渐堆起规整的坟头。孝子们按照长幼顺序叩首行礼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悲伤,却没有了之前的恐惧。
最终垒起的坟头呈椭圆形,孤零零地矗立在南向缓坡上,与村子的直线距离约800米。这片坡地土壤肥沃,向阳通风,远处溪流潺潺,近处果树成林,是阴阳先生口中"福寿之地"。按照习俗,坟头插上了哭丧棒,上面系着白纸,随风轻轻飘动。
张强站在坟前,看着眼前这片宁静的土地,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。他想起母亲生前的笑容,想起她口袋里的水果糖,想起她中风后躺在床上的无奈。雨已经停了,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坟头上,暖洋洋的。他转身离开坟地,走了几步后忍不住回头望去,只见坟头的新土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泽,远处的溪流闪闪发光,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而祥和。
3 恶魔分尸
陇原地区的丧葬习俗中,"转坟"是逝者下葬后第三天的重要仪式,需由直系亲属在当晚11点至午夜间前往坟地。老太太下葬后的第三个雨夜,三个儿子踩着泥泞踏上了这条通往坟地的黑暗山路。手电筒的光柱在雨雾中被切割成破碎的光斑,仅能照亮前方不足五步的泥路。两侧一人多高的玉米地在风中摇曳,"沙沙"声如细密的耳语缠绕耳畔,偶尔有被风掀起的叶片在昏暗中掠过,竟像极了佝偻的人影在庄稼间隙晃动。脚下的黄泥浆裹着碎石,每一步都发出"咕叽"的闷响,在死寂的雨夜里格外清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