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9月10日,罗浩在微博上率先发难,指责西贝使用预制菜却未明确告知消费者。这条微博迅速引发广泛讨论,短短几小时阅读量突破千万。

贾建国当即强硬回应,否认西贝使用预制菜。双方各执一词,舆论场上的“拉锯战”正式拉开序幕。

事实上,这并非西贝第一次面临品牌信任危机。2024年底,西贝刚刚经历了品牌重塑,将“西贝莜面村”更名为“西贝XIBEI”,去掉了带有地域特色的“莜面村”三字。当时就有分析认为,这是西贝为摆脱地域限制,向标准化连锁餐饮转型的信号。

03 推手:营销巨头的角色

随着争论升级,西贝背后的营销咨询服务商——华与华公司进入公众视野。华与华由华山峰和华楠两兄弟于2002年创立,为西贝提供全年全案的营销咨询服务。

董事长华山峰曾在社交媒体上力挺贾建国:“西贝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企业之一,遭到这种网络黑嘴的网暴,老板选择硬杠,一定要辩个清楚明白。”

华与华采用“订阅制”合作模式,为西贝服务10年,获得了6000多万咨询费。他们为西贝打造了“I莜”、“家有宝贝就吃西贝”等知名营销概念。

罗浩在直播中怒怼华与华:“收着6000万咨询费,就教西贝用这套话术糊弄人?”他更直言不讳地批评道:“以后别的企业再用华与华,产生的可能就是大家会怀疑那个品牌是不是智力有问题。”

华山峰不甘示弱,在朋友圈发文:“某些网红为了流量不择手段,诋毁中国优秀餐饮企业。西贝的中央厨房模式是餐饮工业化的典范,符合国家标准的创新。”

这场争论很快超出了罗浩与西贝的范围,演变为整个餐饮行业关于“预制菜”定义和透明度的讨论。

04 定义之争:认知错位的根源

争论的核心在于对“预制菜”定义的理解差异。消费者普遍认为预制菜就是“带包装、经预加工的食品”,而政策法规则有不同界定。

2024年3月,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明确将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排除在预制菜范围之外。

按照该《通知》的定义,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为原料,不添加防腐剂,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,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

西贝坚称自己使用的是中央厨房模式,不属于预制菜范畴。从法律角度看,中央厨房属于“餐饮服务”,而预制菜生产属于“食品生产”,两者确实分属不同的监管体系。

然而在消费者认知中,“鱼肉非现切现腌”就带有工业化预制痕迹,足以被归入广义的预制菜范畴。

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解释说:“从技术角度看,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与预制菜确实存在交叉地带。消费者的困惑在于,他们期望的是现场从头制作的菜品,而企业则利用政策空白玩文字游戏。”

这场争论揭示了行业标准化进程中的盲点。随着餐饮工业化程度的提高,传统现做现卖与现代化中央厨房模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。

05 品牌叙事:断裂的故事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