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“辛苦了,回去休息吧,明天下午再来。”领导说。

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,太阳已经升起。洗完澡后,我毫无睡意,索性走进画室,开始画窗外的晨曦。画到一半时,手机响了,是领导。

“林凡,你今天能早点来吗?有个紧急需求要处理。” 我看着画到一半的画,突然说:“我辞职。”

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,“你说什么?” “我辞职。”我重复道,语气平静得让自己都惊讶。 “你是不是太累了?休息一下再说,这个需求我让别人...” “不,我是认真的。我辞职。”

挂掉电话后,我继续画完了那幅晨曦。然后写了封正式的辞职信,发了邮件。做完这一切,我倒在床上,沉沉睡去。

父母知道后,几乎天天打电话来。 “你这个年纪辞职,以后怎么办?” “房贷还没还清,你怎么能这么任性?” “快点找新工作,现在还来得及!”

我安抚他们说正在找,实际上却每天在家画画。存款足够支撑一段时间,我想到赵老师的话,决定给自己一年时间,做真正想做的事。

起初很不适应。没有了朝九晚九的作息,没有了没完没了的会议和需求,时间突然全部属于自己。我每天画画、看书、散步,观察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生活细节: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大妈,公园里下棋的老人,地铁口卖花的小贩...

我开始画这些普通人。不是英雄,不是伟人,只是在这个世界上努力生活的普通人。他们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,他们的眼睛里有光有暗,有希望有疲惫。

半年后,我在一个艺术社区开了账号,上传自己的作品。没什么人关注,偶尔有几个点赞。但我坚持每天更新,就像以前每天写代码一样。

转机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周二。我画了一幅《午休的农民工》,描绘了几个建筑工人躺在工地旁小憩的场景。这幅画不知被谁转发,突然火了。一夜之间,我的账号涌进来成千上万的关注者。

“看到了我父亲的影子。” “这才是真实的生活。” “作者一定是个很温柔的人。”

留言越来越多,甚至有画廊联系我,问愿不愿意办展。我选择了最小的一家,不是因为规模,而是因为策展人说了一句:“你的画让我想起了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生活。”

展览主题就叫“潦草一生”,收录了我这半年来的三十幅作品。开幕式那天,来了不少人,有些是从网上看到消息特意赶来的。一位老太太站在《母亲的早餐摊》前久久不愿离去,她说画中的女人让她想起了自己早逝的母亲。

展览最后一面墙,挂着我最新完成的作品:《编号1275》。画的是我自己在工位上的背影,工牌编号1275清晰可见。旁边配着一段文字:

“我们每个人都是数字,是统计报表中的一行,是社会机器中的齿轮。但我们也是活生生的人,有喜怒哀乐,有梦想与失落。这篇画展,献给所有在人间‘凑数’的日子,献给每一个潦草而又真实的一生。”

展览结束后,有媒体来采访,问我是如何从程序员转型为画家的。我回答说:“我不是转型,只是回归。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编程教会我逻辑与耐心,这些对创作同样重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