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《太和山志》记载,张三丰隐居武当山时,见宫观屡遭战火,唯古碑上的太极图篆文清晰可辨,松杉历经劫火仍苍翠茂盛,遂题此联。上联以“老树”“古碑”喻道法传承——岁月虽久,真传仍在;下联以“深山”“松杉”比玄门正法——劫难虽多,正道不移。
趣闻:
清代道士王常月(1622—1680)游武当山时,见此联后感叹:“张真人以树碑喻道,以松杉比法,可谓‘不言之教’!”
六、龙虎山天师府“上清宫”联:张继先的“符箓”玄理
对联:
“麒麟阁上神仙客;
龙虎山中宰相家。”
故事:
龙虎山天师府(东汉张道陵炼丹处)的上清宫,是历代天师居住和传道之地。这副对联传为北宋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(1092—1127)所题,既彰显天师道的尊贵,又暗含“符箓济世”的责任。
据《汉天师世家》记载,张继先年少时便精通符箓之术。宋徽宗召见他时,问:“如何以符箓济世?”张继先答:“符者,信也;箓者,录也。信则灵,录则正。”后题此联于上清宫——上联“麒麟阁上神仙客”,喻天师道修士如麒麟般祥瑞,超凡脱俗;下联“龙虎山中宰相家”,则言天师不仅是宗教领袖,更承担着“辅国济民”的使命(“宰相”喻治国安邦之责)。
趣闻:
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(1525—1582)游龙虎山时,见此联后笑言:“张天师自称‘宰相家’,倒比真宰相更懂‘无为而治’!”
七、崂山太清宫“三皇殿”联:丘处机的“医道”同源
对联:
“医道同源,杏林春暖施仁术;
道法自然,蓬莱日晓见仙踪。”
故事:
崂山太清宫(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)的三皇殿内,这副对联传为元代丘处机弟子所题,反映了道教“医道同源”的传统——中医与道教皆以“调和阴阳”为宗旨。
据《崂山志》记载,丘处机曾在此传授“养生功法”与“草药知识”,并教导弟子:“治病如修道,需辨阴阳、察表里;修道如治病,需去贪嗔、养正气。”上联“医道同源”点明中医与道教的渊源,“杏林春暖”典出三国名医董奉(治病不取报酬,只让患者种杏树),喻医者仁心;下联“道法自然”强调顺应天道,“蓬莱日晓”则喻修道者终能得道成仙。
趣闻:
清代名医傅山(1607—1684)游崂山时,见此联后题诗:“太清宫里读仙联,医道同源自古传。若问长生何物是,杏林春暖即神仙。”
八、终南山楼观台“炼丹炉”联:孙思邈的“长生”真谛
对联:
“炼药炉中,无火无烟空炼药;
长生路上,有你有我自长生。”
故事:
终南山楼观台(老子讲经处)的炼丹炉遗址旁,这副对联传为唐代“药王”孙思邈(541—682)所题。孙思邈虽精于炼丹,却更注重“内修”——他认为真正的“长生”不在丹药,而在心性修养。
据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