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名道观对联故事
道观对联是道教文化与中华楹联艺术的结晶,既承载着“道法自然”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,又融合了文人墨客的才情与道士修行的体悟。它们或镌刻于山门,或悬挂于大殿,或题于静室,以简练的文字传递玄妙的天机,以诙谐的笔触暗喻世情,成为道教宫观中最具人文温度的文化符号。以下精选十则著名道观对联故事,每则独立成篇,情节鲜活,既有真实历史记载,亦有民间传说,带您领略道观对联背后的智慧与趣味。
一、北京白云观“万古长春”联:丘处机的养生玄机
对联:
“意凝气凝神凝,炉中炼就长生药;
念住息住脉住,鼎内修成不坏身。”
故事:
北京白云观(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,739年,现存为元代丘处机主持重建)是全真派祖庭,而提起这座道观,绕不开“全真七子”之首的丘处机(1148—1227)。南宋嘉定十二年(1219年),成吉思汗西征途中遣使召请丘处机,这位七旬道长率十八弟子跋涉三万五千里,历时两年抵达西域大雪山(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),以“敬天爱民”“清心寡欲”之言劝诫大汗止杀,被尊为“神仙”。
丘处机回大都(今北京)后,主持重建太极宫(后更名白云观),并在观内设立“全真道场”,传授“内丹修炼”之法。据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记载,他常对弟子说:“修行不在远求,只在凝神聚气。”为此,他在观内丹房题写此联,悬挂于炼丹炉旁。
上联“意凝气凝神凝,炉中炼就长生药”,讲的是内丹修炼的核心——“三凝”:意念专注(意凝)、呼吸绵长(气凝)、心神安定(神凝),三者合一,方能于体内“炉鼎”(丹田)中炼化精气神,生成“长生药”(即内丹)。下联“念住息住脉住,鼎内修成不坏身”,进一步阐释修炼境界:当杂念止息(念住)、气息匀和(息住)、血脉畅通(脉住),则体内“鼎器”(身体)自可修得“不坏身”(健康长寿)。
趣闻:
明代文人杨慎(1488—1559)游白云观时,见此联后调侃道士:“丘祖说‘炼就长生药’,可为何全真弟子也难免生老病死?”道士笑答:“此联非求肉身不死,乃喻‘心性不坏’——意气神凝,方能超脱物欲;念息脉住,方可明心见性。”杨慎听后恍然,题诗赞曰:“长春妙理在斯联,不向丹炉觅汞铅。”
二、苏州玄妙观“三清殿”联:张继先的“心镜”之喻
对联:
“看破浮生过半,半之受用无边,半中岁月尽幽闲,半里乾坤宽展;
悟来大道无多,多则生烦起障,多情识见皆颠倒,多欲心田长草莱。”
故事:
苏州玄妙观(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,276年,被誉为“江南第一古观”)的三清殿内,悬挂着这副看似矛盾却暗藏玄机的对联。它的作者是北宋著名道士张继先(1092—1127),号“虚靖天师”,五岁赋诗便有“灵椿一株老,丹桂五枝芳”之句,九岁嗣位天师,被宋徽宗赵佶(1082—1135)召见时,以“清静无为”之论深得帝王赞赏。
据《虚靖真君语录》记载,张继先常对弟子说:“修道不在繁仪,而在明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