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杭州西湖畔的灵隐寺,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(326年),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。寺前的飞来峰,相传是从天竺飞来的灵鹫峰小岭,更给这座古刹增添了神秘色彩。

乾隆巡幸

清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至杭州。三月初三,皇帝驾临灵隐寺,住持义果法师率众僧迎驾。

乾隆在寺中游览,行至天王殿,见殿前一副楹联:

"峰峦或再有飞来,坐山门老等;

泉水已渐生暖意,放笑脸相迎。"

皇帝笑道:"此联倒是俏皮。峰峦或再飞来,就要坐在山门老等;泉水生暖,就放笑脸相迎。佛门中也有如此风趣之人。"

义果法师答道:"此联是明代大儒董其昌所作。董公常说,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"

乾隆点头称善,信步来到大雄宝殿。见殿前空悬一联,便问何故。

义果法师叹道:"去岁殿宇重修,旧联已毁。贫僧学识浅薄,尚未求得佳联。"

乾隆闻言,当即命取文房四宝,挥毫写就:

"龙涧风回,万壑松涛连海气;

鹫峰云敛,千年桂月印湖光。"

此联既描绘了灵隐寺周边的景色(龙涧、鹫峰),又暗含佛法意境,可谓妙绝。

禅机妙对

乾隆写完楹联,意犹未尽,对义果法师说:"朕闻灵隐寺僧众善对,今日朕出一上联,尔等可对?"

随即吟出上联:

"寸土为寺,寺旁言诗,诗曰:明月送僧归古寺。"

这上联拆字巧妙,"寸土"为"寺","言寺"为"诗",最后又以"寺"字收尾,极难应对。

寺中僧众面面相觑,一时无人能对。这时,一个扫地的小沙弥放下扫帚,合十道:

"双木成林,林下示禁,禁云:斧斤以时入山林。"

乾隆大惊:"好!好!'双木'为林,'林示'为禁,最后引用《孟子》,劝人爱护山林。小师父真是慧根深厚!"

这小沙弥就是后来著名的觉醒法师,乾隆年间的一代高僧。

云林茶香

灵隐寺又名"云林禅寺",这个名称也来自乾隆皇帝。传说乾隆第二次南巡时,在寺中饮茶,问起寺名来历。

住持答道:"东晋时,印度高僧慧理见此山峦起伏,以为是仙灵所隐,故称灵隐。"

乾隆却说:"朕看此山云雾缭绕,林木葱茏,不如叫云林更为雅致。"于是亲书"云林禅寺"匾额。

寺中僧人以"云林"为名,创制了云林茶。并在茶室悬挂一联:

"泉从石出情宜冽,茶自峰生味更圆。"

此联将泉水、山石、茶树、峰峦融为一体,道出了云林茶的独特韵味。

现代传承

今天的灵隐寺,依然保持着深厚的文化传统。寺中的楹联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,每一副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
在寺内的法堂,有一副当代高僧木鱼法师题写的楹联:

"入殿参三世释迦,不须问过去、未来,仗现在一尊,微笑拈花,指点群迷登觉岸;

开山是东晋慧理,无论为云门、临济,均禅宗嫡派,顶香持戒,永传家法守丛林。"

这副长联既概括了灵隐寺的悠久历史,又阐述了禅宗要义,堪称现代佛教楹联的精品。

每年佛诞日,灵隐寺都会举办"禅茶一味"文化活动。僧侣与茶人共聚一堂,品茶论道,续写着千年不绝的文化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