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孤影赴京
秋风卷黄叶,暮色沉山道。书生柳文昭独行于荒径,肩挑书箱,赴京赶考。天色渐暗,远处忽现一盏昏黄灯笼,悬于破庙檐下,随风轻晃。同行路人皆不见此景,唯他独见。老樵夫劝道:“莫入此庙,二十年前有举子夜宿,暴毙于内,头颅不翼。”柳文昭笑而不信,自诩读书人不信鬼神。然腹中饥寒难耐,终推门而入。庙内蛛网密布,香炉倾倒,唯中央供桌洁净如拭。他铺席就寝,忽闻细语自梁上传来:“君可愿听一曲《阳关三叠》?”声若女子,清冷幽咽。他抬头,空无一人。灯火摇曳,墙上竟映出两人身影——一为他自己,另一披发垂面,立于身后。
第二章:纸人伴读
翌日清晨,柳文昭惊醒,昨夜记忆模糊,仅记得梦中有人执笔代他抄书。他整理行囊,忽见包袱中多出一本《春秋辑要》,字迹娟秀工整,非己所写。更奇者,书中夹着一张黄纸剪成的女子人形,眉目依稀可辨。他焚之,纸灰竟聚成“勿弃我”三字。午时歇脚溪边,他取出干粮,却发现水底倒影中,身旁坐着一位素衣女子,正低头啃饼。他猛回头,身后空无一人。当晚宿于驿站,夜半烛火忽绿,那纸人竟在案上缓缓转动,似在凝望他。他怒斥:“何方妖祟!”话音未落,纸人双目渗出血线,口中吐出半截残纸,上书:“癸酉年九月初七,尔将死于灯下。”
第三章:同行女客
第三日,官道遇一乘青帷小轿,轿旁婢女搀扶一素衣女子,自称姓白,名素卿,亦往京城探亲。女子言语温婉,谈吐不俗,与柳文昭论诗品文,竟见解非凡。夜宿客栈,二人同桌用饭,烛光下素卿面色苍白,指尖冰凉,却不掩其清丽。柳文昭心生好感。入夜,他读书至三更,忽觉墨迹晕开,抬眼见素卿立于窗前,背对月光,长发垂地。他唤其名,女子缓缓转身——脸上无五官,唯有一片惨白。他惊坐而起,再看,素卿已安然卧于邻房。次日问及,她笑言:“夜游症耳。”然店家低语:“那轿中无人,抬轿者乃两名哑仆,从未开口。”
第四章:旧案残卷
途经县城,柳文昭访书肆,欲购《礼记集解》。店主从尘封箱中取出一册,封面斑驳,题签写着“癸酉科场秘录”。翻开第一页,赫然记载:“该年贡院大火,烧死考生十三人,其中一名女扮男装应试,身份不明。”插图中,那女子画像竟与素卿一般无二。柳文昭手颤,追问来源。店主摇头:“三年前夜,一白衣女子置书架上,留书而去,再未现身。”归途风雨骤至,他避雨古亭,见亭柱刻满“冤”字,深痕累累。泥地中浮出一只绣鞋,鞋尖缀着铃铛,与素卿所穿相同。他拾起,铃声轻响,远处传来女子笑声,回荡山谷。
第五章:鬼轿夜行
夜宿荒村野店,柳文昭辗转难眠。子时,院外传来辘辘之声,十余纸扎轿夫抬着红轿缓行,轿帘微启,露出素卿面容。他藏身窗后,见“自己”竟从房中走出,登轿而去。片刻后,“柳文昭”归来就寝,呼吸均匀。真身颤抖,不敢出声。五更时分,假身突然睁眼,直视窗外,嘴角裂至耳根,低声笑道:“替身已成,君可安息。”柳文昭夺门而出,奔逃数里,瘫坐路旁。怀中《秘录》自动翻页,浮现血字:“女鬼白素卿,因科考舞弊被活焚于贡院,怨气不散,每十年寻替身,借其躯还魂赴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