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个案不具备统计学意义。”我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反驳,“充满了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,容易导致决策偏差。”
“但人,不是统计数据。”他微笑着说,“人是故事。”
最终,我还是妥协了。毕竟,他是公司请来的“权威”。
用户访谈室里,我们见到了第一位访谈对象,一个叫小雅的年轻女孩。她蜷缩在沙发里,低着头,整个人散发着一股被潮湿雾气包裹的忧郁。
我的模型系统早已给她贴上了标签:2B青年,重度社交媒体依赖,购物冲动型人格,潜在抑郁风险。于是,我胸有成竹地抛出了我的专业问题。
“小雅,你好。根据系统记录,你最近三个月的线上消费曲线,在每个月的15号左右,都会出现一个异常的波峰,这通常是发薪日之后的报复性消费行为。这个行为模式,是否与你某个特定的情绪节点相关?”
女孩的身体明显僵硬了一下,但她没有抬头,也没有回答。
我继续追问,试图用逻辑击穿她的防备:“同时,你的社交数据显示,你在凌晨一点到四点的深夜时段,点赞和转发的活跃度是白天的三倍,内容多为伤感文案和萌宠视频。这是否意味着,你在通过这种方式,寻求情感代偿,以对抗现实中的孤独感?”
“够了。”
陆言深低沉的声音不大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,第三次打断了我。
他从我手中拿过访谈提纲,放到一边。然后,他给女孩递上了一杯温水,用一种近乎和缓的语调说:“小雅,没关系,如果你不想回答这些问题。我们可以聊点别的。”他指了指女孩紧紧抱在怀里的一只小熊挂件,“我看到你一直带着它,它的耳朵好像有点脱线了,是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?”
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到毫无技术含量的问题,却像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女孩情绪的闸门。
她的眼泪,毫无征兆地、大颗大颗地滚落下来。
在断断续续的哭诉中,我们拼凑出了一个冰冷数据背后,温热而悲伤的故事。那只小熊,是她去年因病去世的母亲,亲手缝给她的最后一件生日礼物。她疯狂购物,是想用新的东西塞满空荡荡的屋子,假装母亲从未离开。她深夜不睡,是一遍遍地翻看母亲生前发给她的语音微信,因为她害怕有一天会忘记母亲的声音。
我的数据模型,在女孩真实而滚烫的悲伤面前,成了一个冰冷、傲慢又可笑的失败品。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,那些我引以为傲的逻辑和算法,在触及人心最柔软、最痛苦的地方时,是多么的苍白无力。
访谈结束后,我和陆言深走在公司的空中花园里,一时无言。
“你的模型没有错,苏小姐。”最终,还是他先打破了沉默,“它精准地指出了‘现象’。但它无法告诉你现象背后的‘原因’。数据是骨骼,但故事才是血肉。”
我没有反驳。那天晚上,我鬼使神差地,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“陆言深”三个字。
他拥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心理学专栏,文章风格和他的人一样,温和、理性又充满了人文关怀。其中一篇被顶得最高的文章,标题是《你的坚硬,是你最脆弱的伪装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