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声音仿佛带着某种魔力,让我的手指瞬间僵住。我下意识地循声望去。
邻桌,一个穿着简单干净的白衬衫的男人,正专注地和对面的朋友交谈。他的侧脸线条清晰柔和,鼻梁高挺,阳光透过玻璃窗,在他浓密的睫毛上投下一小片阴影。他的手指修长而骨节分明,正无意识地用指腹摩挲着咖啡杯的边缘,那是一个倾听者的习惯性动作。
他似乎察arle了我的注视,侧过头,目光朝我这边瞥了一眼。那是一双深邃的眼眸,温润,平和,带着一丝洞察人心的力量。他并没有因为我的窥探而显得冒犯,反而极为自然地朝我礼貌性地点了点头,唇角勾起一个浅淡的微笑。
我的心脏,那台精密运行了二十多年的生物泵,仿佛遭遇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强电流脉冲,瞬间脱离了正常的节律。一种名为“慌乱”的异常信噪,在我严整的内在世界里轰然炸开。
我立刻、狼狈地低下头,抓起手机,用刷着无意义新闻的动作,来掩饰我陡然升高的心率和脸上不合时宜的热度。
那天下午,我收到了CEO办公室直接下发的一封邮件,标题加粗,语气不容置疑。
“关于‘人本关怀’专项项目合作的通知。”
我点开邮件,心头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。
正文写道:“苏柠分析师,你在‘心语’项目上的专业判断力令人印象深刻。董事会相信你的数据能力,但也希望你深刻理解,我们所有的技术与数据,最终服务的对象,是情感丰富、需求复杂的‘人’。为了弥合纯粹数据分析与用户真实情感体验之间的鸿沟,公司决定成立‘人本关怀’专项项目。你被指定为数据组的负责人,必须参与。合作方:知行心理咨询室,负责人:陆言深。”
邮件附件里,附着一张证件照。照片上的人,有着温和的眉眼和浅浅的笑意。
就是咖啡馆里那个男人。
我的大脑瞬间拉响了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报。这个项目,这个男人,他们代表着我逻辑世界里最不可控的变量,是我一直以来极力规避的“混沌系统”。他们正试图强行闯入我的玻璃之城,而我,无处可逃。
二、失灵的算法与试探的边界
我与陆言深的第一次正式会面,被安排在一间能俯瞰城市中轴线的会议室里。我提前准备了长达80页的PPT,里面塞满了用户行为轨迹热力图、消费心理模型、社交网络节点分析等一切我认为能将“人”解构成“数据”的工具。
“陆先生,”我开门见山,将一份打印好的报告推到他面前,“我们首要的任务,是构建精准的用户情绪需求画像。根据后台超过三百万活跃用户的线上行为、消费习惯、社交关系链强度以及内容偏好,我初步建立了三十二个维度的分析模型……”
陆言深没有看那份报告。他只是静静地听着,双手交叠放在桌上,目光专注地看着我。那种目光让我很不舒服,不像在听取工作汇报,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诊疗。
“苏小姐,”等我说完,他才缓缓开口,声音依旧是咖啡馆里那般温润,“你的报告非常详尽,逻辑严谨。但在我们开始构建任何模型之前,不如先忘掉数据,去见一位真实的用户,怎么样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