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她点点头,没再多说,只轻轻道了声“谢干娘”,就把门关上了。虽只短短几句,却至少让她知道,我这个“王婆”和以前不一样了,也算迈出了第一步。

接下来几日,我每天都在武大郎收摊时“偶遇”他。他挑着空担子,汗顺着脸颊往下淌,粗布短褂都湿透了。我就泡好凉茶递过去,拉着他在茶坊门口的石凳上歇脚。

“大郎,你这炊饼一天能卖多少?”我问。

武大郎擦着汗,憨厚地笑:“能卖三十来个,混个温饱。就是走街串巷太累,每天到家都快黑了。”

“你也不容易,”我叹了口气,“家里还有潘娘子要照顾,你一个人扛着家。对了,我看你这炊饼都是一个味,能不能加点料?比如撒点芝麻、葱花,烤得香些,说不定能多卖几个钱。”

他眼睛瞪圆了:“加芝麻?那不得多花钱?要是没人买咋办?”

“你放心,”我从茶坊里摸出小半袋芝麻——是之前王婆准备做芝麻糖的,“我这还有点,你先拿去试试。现在人日子好了,愿意多花两个铜板买好吃的,你先做五个,卖不出去我包了。”

武大郎接过芝麻,手都有些抖:“干娘,您真是个好人!我……我都不知道咋谢您。”

从那天起,武大郎的炊饼里真就加了芝麻葱花。没成想,第二天他收摊时笑得合不拢嘴,挑着的空担子晃得厉害:“干娘!加了芝麻的炊饼全卖光了!还有人问明天有没有,愿意多给一文钱呢!”

我笑着给他倒茶:“这就对了,往后你还能做甜馅的,比如豆沙、枣泥,换着花样来,生意肯定更好。”

接下来半个月,武大郎的炊饼摊越来越红火。他按我说的,添了甜馅炊饼,还把担子收拾得干净整齐,每天不到晌午就能卖完。回家早了,他就帮潘金莲挑水劈柴,有时还会买块花布给她做衣裳。我常看到潘金莲在门口缝补,看到武大郎回来,眼里会闪过一丝笑意,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垂着眼,满是落寞。

而西门庆那边,我也没闲着。他又来街上转悠过两次,每次看到潘金莲开窗,都想上前搭话,可潘金莲听了我的提醒,一看到他就赶紧关窗。他没办法,就来茶坊找我,想让我帮忙撮合。

那天他穿着宝蓝锦袍,摇着折扇,身后还跟着两个小厮,一进门就往桌上拍了五两银子:“王干娘,明人不说暗话,我瞧上对面潘娘子了,你帮我搭个线,这银子就是你的。”

五两银子!在当时够普通人家过半年了。可我知道,这银子是催命符。我赶紧把银子推回去,脸上堆着为难的笑:“大官人,不是我不帮您,实在是这事难办啊。潘娘子是个本分人,眼里只有武大郎,我要是去说媒,指不定被她骂出来。再说了,您忘了?武大郎弟弟武松,可是打虎英雄,现在在县衙当都头,要是让他知道了,您这身家性命……”

西门庆脸色果然变了。他虽在阳谷县横行,却也怕武松那身武艺,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折扇:“你说的是……可我是真心喜欢潘娘子。”

“大官人,真心不能当饭吃啊。”我叹了口气,“您要是真喜欢,不如换个方式——潘娘子手巧,会做绣活,您要是常去照顾她生意,慢慢相处,说不定还有机会。可要是硬来,不仅讨不着好,还得惹一身麻烦,不值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