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第一章 紫檀画框的凉意

苏砚轻轻推开 “疏影画廊” 的那扇古朴木门,细密的雨丝正纷纷扬扬地洒落,将南昌路两旁的梧桐叶洗刷得油亮发光,宛如被大自然精心雕琢过一般。随着门被推开,门楣上那枚小巧的铜铃清脆地 “叮” 了一声,这声音仿佛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,悠悠地在空气中回荡,与屋内弥漫着的松节油味交织在一起。与此同时,一缕极为淡雅的栀子花香,若有若无地飘然而至 —— 明明当下并非栀子花开的时节,可这股香气却执拗地缠在鼻尖,恰似有人在耳边轻柔地呵了一口气,带来一种别样的、令人心生好奇的感觉。

“苏小姐,可算是把你盼来了,都等你半天了。” 柜台后面缓缓抬起一只点烟的手,那是顾伯。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,皱纹里满满当当积着老上海独有的烟火气息。他的指尖夹着的烟卷微微闪烁,那微弱的火光映亮了他手中的紫檀画框。“这画是上周才收进来的,年代可久远了,是民国二十年的画作,还是女画家林疏影的自画像呢。只是这颜料层裂得相当厉害,所以还得麻烦你帮忙修一修。”

苏砚伸手接过画框,发现它比自己想象中要沉重许多。仔细端详,紫檀木的纹理细腻而精美,里面竟还嵌着细如发丝的金粉,在光线的映照下隐隐闪烁着微光。框沿清晰地刻着 “1932. 夏,疏影自绘” 的字样。画中的女子身着一袭月白色的旗袍,身姿优雅地站在弄堂口的栀子树下。她的手里稳稳地攥着一支狼毫笔,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温婉的气质。在她身后的背景里,黄包车静静地停在路边,卖花女手挽花篮,笑容可掬,挂着 “林记画坊” 木牌的门脸古色古香,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民国上海独有的那种细碎而真实的暖意。然而,不知是何缘故,画中人的眼睛却仿佛蒙着一层薄薄的雾霭,就像是隔着毛玻璃在看这个世界,透着一种朦胧的疏离感。就连旗袍下摆精心绘制的栀子花纹,也泛着若有若无的青灰色,给这幅画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氛围。

“这颜料有点特别。” 苏砚说着,拿起放大镜,缓缓凑近画纸,仔细地观察起来。她发现颜料颗粒里竟掺着细碎的贝壳粉,这些微小的贝壳粉在光线的照射下,会折射出淡淡的蓝色光芒,宛如夜空中闪烁的幽蓝星辰,十分奇妙。“顾伯,这个林疏影到底是什么人呀?我之前仔细查过民国画家名录,却从来没见过这个名字呢。”

顾伯手中的烟卷微微一抖,些许烟灰落在了柜台上。他神色有些凝重地说道:“她呀,是个比较冷门的画家。当年在弄堂里开了家画坊,专门描绘老上海的风貌。可惜啊,1937 年夏天,她的画坊遭遇了一场大火,火势凶猛,她没能跑出来。听说,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还紧紧抱着一幅画,嘴里念叨着说是要‘护着弄堂的魂’。”

苏砚轻轻将画架在修复台上,就在这时,她的指尖突然传来一阵凉意 —— 这凉意并非是紫檀木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温和的凉,而是一种犹如浸在井水里的彻骨寒冷,那股冷意顺着指尖迅速往胳膊肘攀爬。她下意识地低头看去,只见画中弄堂的石板路上,竟悄然洇出了一小片水痕,那形状竟酷似一只摊开的手,而且指缝正好正对着她的指尖,仿佛在向她传达着某种神秘的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