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想把这块地板拆了看看。” 苏砚站起身,诚恳地跟老板娘商量,“里面很可能藏着林疏影的画,那可是她当年用生命守护的东西。”
老板娘听闻此言,面露犹豫之色,思索了许久。在内心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后,她终于缓缓点了点头,说道:“我奶奶当年和林疏影是邻居,常听奶奶说,她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,总是免费给弄堂里的孩子们画肖像。要是真能找到她的画,也算是了却我奶奶一直以来的一桩心愿。”
很快,工人便应召而来开始拆除地板。苏砚则在一旁紧紧盯着,目光一刻也未曾离开。随着最后一块木板被小心翼翼地撬起来,她终于看到了藏在下面的东西 —— 一个铁皮盒子。盒子上清晰地刻着 “林疏影藏” 四个大字,盒身因为曾经遭受大火烟熏,已然变得漆黑一片,然而令人惊讶的是,它竟然没有变形。就在打开盒子的那一瞬间,一股浓郁的栀子花香猛地涌了出来,那香气比画里所散发的更为浓烈,瞬间弥漫了整个空间。盒子里,静静地放着一卷画,外面用一块蓝布包裹着,仔细看去,蓝布上还留存着烧焦的痕迹,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悲惨的过往。
第五章 未完成的弄堂图
当苏砚缓缓展开那幅画时,她的手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起来。映入眼帘的,是一幅长长的画卷,这幅画所描绘的,正是南昌路整条弄堂的独特风貌。画卷上,从东头热闹的茶馆,到西头静谧的书局,每一家店铺的门脸都被勾勒得细致入微,甚至连每个行人的表情都栩栩如生。瞧,那位身着长衫的先生,正专注地在书局里翻阅书籍,神情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;扎着羊角辫的女孩,在茶馆门口欢快地跳着皮筋,脸上洋溢着纯真无邪的笑容。而林疏影本人,则站在画坊门口,手中高高举着一支狼毫笔,正对着画纸微微含笑,她的眼睛明亮得仿佛有光在闪烁,全然没有那幅自画像中所蒙着的那层神秘雾气。
“这是她没完成的画。” 苏砚凝视着画卷末尾那片空白之处,上面隐隐约约有着淡淡的铅笔痕迹,看上去就像是刚刚起了个头,却不知因何缘故突然停了下来。苏砚不禁感慨道,“1937 年那场无情的大火,终究还是让她没能完成这幅饱含心血的画作。”
苏砚轻轻翻转画卷,在画卷的背面,用毛笔书写着几行字迹。那熟悉的笔迹,显然是林疏影所留。仔细看去,墨水之中还混杂着些许暗红色的东西,看上去竟像是干涸的血迹,让人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寒意。上面写道:“此卷为南昌路弄堂之魂,若遇火劫,当藏于地板下,待后来人寻得,补完此卷,让弄堂的样子,永远留在纸上。”
看到这些字,苏砚恍然大悟。原来,林疏影心中的执念并非是对自己不幸殉难的不甘,而是源于没能完成这幅 “弄堂魂” 的深深遗憾。她是如此害怕那场大火将弄堂的记忆彻底焚毁,害怕后来的人们再也无法目睹 1930 年代南昌路的独特风貌。所以,她才将这幅画小心翼翼地藏起来,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有有缘人寻得,并帮她完成这个未竟的心愿。
苏砚小心翼翼地将画卷带回画廊,轻轻铺展在修复台上,而后又把林疏影的自画像取来,与画卷并排放在一起。就在这时,奇怪的事情发生了。当两幅画之间的距离小于半米时,自画像中的那层雾气竟开始缓缓消散,画中人的眼睛逐渐变得清晰起来,那明亮的眼眸,竟与画卷上林疏影的眼睛如出一辙,亮得仿佛能清晰地映出修复台上的灯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