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砚深吸一口气,强压下心中的紧张与好奇,将溶剂轻轻地滴落在画中人的眼睛部位,试图清理掉那层始终蒙在眼睛上的神秘雾气。溶剂刚刚缓缓渗进颜料,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再次发生了 —— 画中人的眼睛竟突然亮了起来!这绝非颜料反光所产生的效果,而是真切地如同有人缓缓睁开了双眼,那瞳孔之中清晰地映照着修复台的台灯,恰似两团小小的、温暖却又透着诡异的光。
“啊!” 苏砚被吓得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一大步,慌乱之中,后背重重地撞在了工具柜上。伴随着一阵刺耳的 “哗啦” 声,柜子上的金属工具纷纷掉落一地,发出杂乱的声响。就在这时,画中传来一阵女人轻柔的笑声,那声音极为柔和,宛如浸在水中的棉花一般绵软,顺着画纸,悠悠地飘到了苏砚的耳边:“你的溶剂…… 弄疼我了。”
苏砚惊恐万分,下意识地一把抓起手机,想要将眼前这诡异的一幕拍摄下来。然而,就在镜头刚刚对准画纸的瞬间,画里的一切竟如同变戏法般又恢复了原样:卖花女的篮子再度变得空空如也,画中人的眼睛重新蒙上了那层神秘的雾气,石板路上的水痕也消失得无影无踪,仿佛从未出现过。唯有那股淡雅的栀子花香,依旧悠悠地萦绕在空气之中,仿佛从未消散,时刻提醒着苏砚刚刚发生的一切并非梦境。
第三章 跨时空的指尖触
苏砚深知,若想解开这幅画背后的重重谜团,就必须深入探寻林疏影的过往。于是,她一头扎进了上海市档案馆那堆积如山的旧报纸堆里。在那弥漫着陈旧气息的空间里,她如同一头执着的探寻者,整整翻找了三天。终于,在 1937 年 8 月 12 日的《申报》角落,她发现了一则极为简短的讯息:“南昌路林记画坊昨日失火,店主林氏疏影不幸殉难,现场发现若干烧焦画稿,疑似为其穷尽一生所绘制的老上海风貌图。”
这则短讯旁边,还配有一张已然模糊不清的照片。照片中,画坊的门脸已被大火烧得漆黑一片,原本悬挂招牌的门框上,还歪歪斜斜地挂着半块 “林记画坊” 的木牌,显得格外凄凉。而在门口,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静静地躺在那里,她的怀里紧紧抱着一幅卷起来的画,脸被浓烟熏得模糊难辨,唯有一截月白色旗袍的袖子露在外面 —— 这与画中林疏影所穿的旗袍竟然一模一样。
“她真的是抱着画殉难了。” 苏砚喃喃自语,神色凝重地将报纸的复印件小心翼翼地揣进包里。她不禁想起顾伯曾说过的 “护着弄堂的魂”,刹那间,仿佛一道光闪过脑海,她突然领悟到画中那层神秘雾气的真正含义:当年,林疏影的眼睛想必是被浓烟熏得无法视物,满心的遗憾与不甘,促使她将这份情感融入了自画像中,才让画中的自己也蒙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雾。
结束了在档案馆的探寻,苏砚匆匆赶回画廊。此时,顾伯正对着那幅画唉声叹气,满脸的愁容。见苏砚回来,顾伯赶忙说道:“昨天夜里啊,我清楚地听见画里传来哭声,那声音像是女人的,还隐隐夹杂着救火时铃铛的声响。苏小姐,你说这画要是真的有魂,咱们是不是该想想办法把它送回去啊?”